微博的彌留(圖)
(看中國配圖/網路圖片)
【看中國2014年11月10日訊】依稀記得微博在中國紅火的時候,有大V每天早晨看到動輒幾十萬粉絲的跟帖膜拜,有「類似皇帝早朝批奏折」之感。
「舊時王謝堂前燕」,今天竟落得無枝可依、無家可歸,進入衰敗彌留之際。
今年11月4日,網易微博突然宣布壽終正寢。3個月前,騰訊宣布放棄微博,不再更新各種功能,只是維持基本運營,任其自生自滅。搜狐微博如今葉門庭冷落,連搜狐CEO張朝陽也不再使用本公司的微博賬號互動。新浪微博一度引領潮流,傲世莫比,但最近新浪原總編輯、微博名「老沉」的陳彤攜數干將離開新浪,被視為「門戶」衰敗的標誌。新浪大V寧財神轉讓賬號,連同幾十萬粉絲,要價只有五十元人民幣。寧財神用一包煙,對微博上的虛名進行了無情的嘲諷。
微博,中國門戶網站的當家花旦,曾經以「WEIBO」進入英文新辭典,不但未能乘風破浪,蓬勃發展,反而進入腐朽、沒落、垂死的彌留期,令人感嘆其興也勃焉,亡也忽焉。
監管葬送微博前途
微博之死的原因何在?有分析稱是「後浪效應」,長江後浪推前浪,微信把微博拍死在沙灘上。也有分析稱,微博的衰落是沒有找對盈利模式。但是,中國網路作家貝帶勁認為,是中國網際網路管部門對言論的監管,葬送了一個朝陽般蓬勃欲出的新興產業的前途。
網路作家貝帶勁寫道,微博並非傳統的純社交平臺,媒體屬性一直是它的重要屬性,但存在於大陸當局言論管控政治審查的機制下,去媒體化是被動的趨勢。對公眾事件的呈現和評論是以UGC(用戶原創內容)為主的微博保持生命力的重點,但網信辦的審查標尺卻掐住了牆內社交平臺的命門。
從「謠言500轉入罪」發酵到轉發傳播也危險、訊息緊密封鎖敏感詞遍地,刪帖、禁言、封號,轉世黨大軍逐日雄壯,一條微博就會被喝茶、被拘捕,甚至被定罪,恐懼感直接扼殺了使用的積極性;被需要淡化用戶對敏感公眾事件的關注又要維持平臺的活力,只能往娛樂化上引導,在所難免的副作用是趕走了大批有質量的用戶。
據中國官方的統計數字:今年7月,中國網際網路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中國網際網路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6月,中國微博用戶規模為2.75億,網民使用率僅為43.6%。較即時通訊、網路新聞、網路遊戲、網路購物、網路文學等都要落後。其中,手機微博客用戶數為1.89億,相比2013年底下降794萬,其用戶數在手機應用中排名第十。
另有報導稱,微博用戶人數不但銳減, 其兩億用戶中,大約有 80% 是從來不登錄的殭屍用戶。有觀察人士注意到,微博的衰落和中國政府對網路言論的嚴格監管有相關性。
以「法」之名治網
中國政府的嚴管不但使微博原創內容呈現出數量、質量雙下降的趨勢,如今連跟帖評論這個漏洞也被審查和自我審查堵死了。
為了落實四中全會依法治國的精神,11月6日晚,國家網信辦召開跟帖評論管理專題會。新華網、人民網、新浪網、搜狐網、網易網、騰訊網等29家網站在會議上簽署《跟帖評論自律管理承諾書》,國家網信辦副主任任賢良強調:「跟帖評論法治化關乎網上輿論導向,網上輿論生態建設,關乎網路空間法治建設,是依法治網的題中應有之義,依法管網必須牽住網評和跟帖這個‘牛鼻子’。」
《人民日報》11月7日發表《跟帖評論加強管理》的文章稱,發表包括「反對憲法確定的基本原則的」、「危害國家安全,泄露國家秘密,顛覆國家政權,破壞國家統一的」、「損害國家榮譽和利益的」、「煽動民族仇恨、民族歧視,破壞民族團結的」等18類信息,網站將視情況採取預先警示、拒絕發布、刪除跟帖、短期禁止發言直至永久關閉賬號等管理措施。對涉嫌違法犯罪的跟帖評論將保存在案並在接受有關政府部門調查時如實報告。
不能發的「十八條」
財新網逐條列出了十八類「不能發布的信息」,中國有網友分別對其進行了分析和解讀:
1、反對憲法規定的基本原則的。極權的憲法以維護自身統治穩定為原則,當晚的新聞聯播中就有稱「中國的‘依憲執政’與西方的‘憲政民主’有根本性區別」。根據這條規定,宣揚普世價值的評論內容將不能發表。
2、危害國家安全,泄露國家秘密,顛覆國家政權,破壞國家統一的。
3、損害國家榮譽和利益的。比如一些負面新聞,媒體要接受嚴格的選題審查,嚴格管控負面新聞的傳播。在該條限制下,那些希望能通過社交網站來揭發官方惡行、披露社會負面消息的用戶或自媒體將很快絕跡。
4、煽動民族仇恨、民族歧視,破壞民族團結的。網民認為,中共當局的民族政策也是民族矛盾日益激化的原因之一,不論是新疆暴力事件還是藏人的自焚抗爭,在牆內一直都是敏感內容。此外,該條也與上個月高院發布的「傳播分裂言論入罪」的司法解釋相呼應。
5、煽動地域歧視,地域仇恨的。網友認為,「地圖炮」一直以來都是以調侃形式存在的,看來今後開玩笑也有風險了。
6、破壞國家宗教政策,宣揚邪教和迷信的。官方嚴厲打擊宣傳反極權政府思想的「邪教」,重點在於「反極權政府思想」,次重點才是「邪教」。
7、散佈謠言,擾亂社會秩序、破壞社會穩定的。該條屬於純「口袋」規定,因為判定「謠言」與否的最終解釋權在當局。
8、散佈淫穢、色情、賭博、暴力、凶殺、恐怖或者教唆犯罪的。根據該條規定,傳播未被媒體報導的暴力抗爭消息也有可能包括在其中。
9、侮辱或者誹謗他人的,侵害他人合法權益的。網民認為,罵「五毛」、不良官員、謊言媒體和政府機構認證賬號的情況大致會被算在其中。
10、對他人進行暴力恐嚇、威脅,實施人肉搜索的。該條直接保護了腐敗官員和「五毛」,增加了民間反腐的成本。
11、未獲得未滿18歲未成年人法定監護人的書面同意,傳播未成年人隱私信息的。
12、散佈污言穢語,損害社會公序良俗的。這又被認為是一個漫無邊際的「大口袋」,同時也抑制了陌生用戶之間的交流,一旦引發爭執,髒話往往在所難免。
13、侵害他人知識產權的。知識產權問題的確應該被重視,微博內容抄襲現象氾濫,但「選擇性執法」肯定在所難免;
14、散佈商業廣告,或類似商業招攬信息的。微博營銷需要註冊會員繳納會員費,以前一些不願接受付費模式或不方便提供真實信息註冊會員的發布者,會選擇將內容發在他人微博的評論中,今後這種方法已不可行。
15、使用網站常用語言文字之外的其他語言文字評論的。為了繞避審查機制對敏感話題和詞條的屏蔽,一些擅長外文的用戶會選擇使用非中文發布敏感內容,在該條限制下,此方法也將失效。
16、與所評論的信息毫無關係的。很久以來,一些維權人士因發布訴說冤情的獨立原創帖,微博被屏蔽、賬號被註銷,繼而轉向將內容發布在熱度較高的其他帖子的評論中,以期藉此引起關注,該條就是針對性消滅這種發布方式的。
17、所發表的信息毫無意義的,或刻意使用字元組合逃避技術審查的。繞避關鍵字自動屏蔽的傳統方法失效了。
18、法律法規和規章禁止傳播的其他信息:以上十七條都沒涵蓋住的,由該條一網打盡。
11月8日晚,國家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主任魯煒與微博「大V」們會餐,參加者有SOHO中國董事長潘石屹、媒體人洪晃、作家鄭淵潔、原搜狐副總裁劉春等人。與以往「嚴肅」的座談交流會不同,「中國大網管」這次把瞭解情況的地點搬到了餐桌上。有評論人士認為,中國最理想的網路管控狀態是「超越政見、左擁右抱、凝聚共識」。
然而, 十八屆四中全會以來,網路信息部門推出的一系列措施,以「法治」的名義進一步加強對社交網路的管控。這種「嚴防死守」果真只是為了「改善輿論生態」?明文規定後會不會出現「選擇性執法」的情況?目前尚不得而知。
言論抗爭不死
《京華時報》的一篇報導稱,此次網易微博關閉,也是微博整體堪憂的標誌。中國當局斥巨資建立網路防火牆之後,牆外的外媒和牆內的微博一度是中國受眾獲得可靠真實信息的主要渠道。隨著當局嚴格的嚴格管控,傳播不實信息有甚至又坐牢的危險,微博上爆料的越來越少,導致用戶對微博失望而放棄微博平臺。有評論說,微博死於當局極端徹底的言論管控,現在就連跟帖都要嚴管,正如媒體人溫雲超所言:「顯示當局是徹底不留死角,全面佔領和控制。」
北京《京華時報》援引資深網際網路觀察家丁道師的觀點認為,雖然網易微博已死,但不代表著微博已死。微博作為一種公共的信息傳播平臺,其依然具有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以及人文價值,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微博會和微信並存。
已退休的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副教授周孝正認為,從社會學的角度來說,社交媒體的發達是社會結構轉型的必然結果,代表著從二元封閉的社會轉向為多遠開放的社會。
他說:「現在網上大概有6億網民,還有微博、博客和微信。不能小覷微信的力量,這是結社自由在虛擬空間部分實現。現實中不能組黨、組團,但是虛擬空間可以。這是中國一個很大的變化。特別是對年輕大學生,他們都有手機。公共場所裡,比如地鐵裡,百分之八九十人都在看手機。這是中國一個非常大的變化。有個北大高材生寫了篇文章說,到2014年,中國的網上購物、交友、結社,應該說不比美國差。作為大學老師,我們非常關注這個現象,因為這個是深刻的變化。這些用戶可以通過微博、微信跟國外的同行、朋友交流,而且這種交流政府不好管,雖然有網監、網特、網警、五毛黨,但是太快了。怎麼監督6個億的網民,而且這個數字每年還遞增2位數。」
可以預見,未來在社交網路平台上,控制和反控,信息的自由流動和封堵之間的鬥爭,也將長期繼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