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經國的最後時刻

1987年12月25日,蔣經國坐輪椅參加行憲紀念日大會,此時他已不能說話,「總統致辭」由「國大」秘書長何宜武宣讀。會場秩序一片混亂,台下的民進黨籍代表頭纏布條,高舉橫幅大聲抗議、喧嘩。

面龐浮腫的蔣經國離場前,默默地凝望著主席台下鼓噪的人群,表情落寞茫然。這是蔣經國留給世人的最後一個鏡頭。

19天後,蔣經國病逝。當天,臺灣全島鮮花銷售一空,成千上萬的臺灣人自發街頭列隊向蔣經國致哀。

但歷史變革仍以巨大的慣性繼續向前。

1991年4月,臺灣「國民大會臨時會」召開,制訂「憲法增修條文」,廢止「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

1992年5月,「陰謀內亂罪」和「言論內亂罪」被廢止。 1994年,臺灣「省長」直選,讓臺灣人民每人一票選舉「省長」。

1996年,臺灣舉行有史以來的第一次「總統」民選。

臺灣的民主改革,是蔣經國生前偉大的政治舉措,在改革之前,他不畏懼國民黨內的反對勢力,也不擔心放開黨禁報禁之後會導致天下大亂,乃至不擔心國民黨丟掉政權。若不是有偉人的心胸氣魄、誰敢冒此政治風險?

當國民黨內許多人向蔣經國提出質疑,國民黨大佬、「國策顧問」瀋昌煥對蔣經國說:「這樣做,國民黨將來可能失去政權的!」 蔣經國卻淡淡地回答:「世上沒有永遠的執政黨!」他的聲音不大,語氣輕微,但這一句話,如同萬鈞雷霆,振聾發聵。

有的政治家,生前大權在握、唯我獨尊,死後卻身敗名裂、家人不保;有的政治家,生前彷彿是締造歷史的偉人,死後其頭上的光環卻日漸暗淡;有的政治家,在台上之時風光無限,其實只不過是歷史上的匆匆過客;而有的政治家,生前推動了歷史的進程,死後其歷史作用日益彰顯,是當之無愧的歷史偉人。蔣經國,應該就是這樣一個偉大人物。

按說,蔣經國是靠父親才一步一步走上權力頂峰,並非中國人傳統觀念中的「創業之君」。在二十世紀蔣家還搞過「世襲制」,蔣經國能做個「守成庸主」就不錯了,離「歷史偉人」相距甚遠。

而在蔣經國離世十幾年之後,他卻成了海峽兩岸為大多數人所公認的「歷史偉人」。馬英九在蔣經國逝世十五週年的時候寫過一篇追思文章,文中說,「15年來,在‘誰對臺灣貢獻最大?’的民調中,蔣經國始終高居第一。」臺灣《天下》雜誌的民調也顯示,蔣經國在去世十幾年後依然被民眾視為「最美的政治人物」之一。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