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投毒案的「解藥」在哪裡?

【看中國2014年02月22日訊】從復旦投毒案判決看當代大學生

復旦大學投毒案昨日宣判了,當事人黃洋和林森浩,案發前他們都恰好27歲,都是優等生,在各自的親朋好友口中都擁有正直的品質和美好的前程。可惜同處一室一年之後,兩個風華正茂的大學生就這樣一死一斃。我們在譴責生命教育缺失,譴責學校監管無為,譴責當事人人格扭曲,即便宣判死刑以命抵命,能足以撫慰兩個孩子家長破碎的心嗎?這樣的悲劇,何時才能不再上演呢?

近些年來,大學生因為瑣事殺人的案件一再發生,「感謝室友不殺之恩」已經成為了一句並不好笑的玩笑。從馬加爵開始到林森浩,從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因口角捅死室友,到江西南昌航空大發現一具男性腐屍.....讓公眾在痛心之餘不免提心如今的大學教育,有網友甚至發微博感嘆:「如今的大學越來越像殺手培訓基地了。現在回想起來,真是惹誰都不要惹舍友!.」上大學已被網友們譽之為「高危職業」?原本美好的象牙塔內,是什麼原因導致寢室關係難相處?

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大學生心理諮詢專委會的調查也表明,40%的大學新生和50%以上的畢業生都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心理問題。其中「人際交往、學習壓力、就業壓力、情感困境」是最為突出的四大「心病」。在接受調查採訪的30名大學生裡,有9成學子表示跟寢室同學發生過小矛盾,有5成以上的大學生承認遭遇過寢室危機,最嚴重後果是「相互不理睬」。

仔細分析這些「小矛盾」,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進入大學後,同學來自五湖四海,文化和生活習慣各不相同,不習慣別人的生活方式,不善於處理新的人際關係,這讓看似細小的生活瑣事,卻慢慢的積累成仇恨。比如:起床響動大;睡覺不關燈;帶朋友進寢室無顧忌;腳臭;借錢;不打掃衛生;性格不合;掉東西或東西被翻動、嫉妒別人或自我炫耀……同學間因互相之間缺乏包容從而產生矛盾。二是就業壓力與學業壓力。

三是由於我國計畫生育政策的實施,當今大學生幾乎都是獨生子女,這些獨生子女從小嬌生慣養,要風得風,要雨得雨。許多大學生在生活能力等方面幾乎是從零開始,面對突如其來的挫折、打擊、壓力,他們不能做出應有的調節和對策。大學對他們變成了一個被迫適應的惡補時期,其中一部分人會因惡補而「消化不良」、自我迷失,向內爆發則表現為輕生,向外則表現為犯罪。

加之,許多他們的父母以工作忙為由,教育子女的重擔反而落到上一代人身上。隔代教育帶來的溺愛,是勇敢、堅強、獨立、寬容、大度、負責、有愛心等優秀品質的天敵。事實上,不少父母並不關心孩子的思想品質,他們所關心是孩子的考試分數,至於孩子的日常生活拿錢了事。因此,家庭教育也要負一定的責任。

同時我國的教育偏向於重視知識教育,卻對道德品質、生命價值等素質教育有所欠缺。對此北大教授錢理群表示:我們的一些大學,正在培養一些「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他們高智商、世俗、善於表演、懂得配合,更善於利用體制達到自己的目的。不少教育機構對學生的人格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生命教育、感恩教育等多是雷聲大雨點小。許多中小學、大學都只強調了知識的傳授,而忽視了對於學生人格的培養。這一現狀,並不是哪個學校的個案,而是社會普遍存在的現象。

法國作家維克多·雨果在《悲慘世界》中曾經寫過這樣一段話:「當一個人的心中充滿黑暗的時候,他就會去犯罪,有罪的不是犯罪的人,而是製造黑暗的人!」在當今中國這個社會發生急劇變化的轉型期,「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越來越嚴重,伴隨社會群體加速裂變的是冷漠和隔閡,大批潛在的反社會者正被一步步推向暴力的邊緣。而那些「凶殺者」也是社會的一分子,只是我們忽略了他們的感受,沒有給予他們適時的幫助,也助推了他們走上這條不歸路,也同樣也是社會的錯。

我還能回想十幾年前唱老狼的《同桌的你》,那個時代同學之間款款情深。就如作業本在微博上說的那樣:「今晚突然想起了我最後一次上大學的室友們,我們六個人彼此都打過架,也曾互相鄙視,和好的方式就是打CS,誰輸了誰道歉…各奔前程那晚上,在宿舍裡默默喝了二十幾瓶啤酒,第二天走的時大家都沒打招呼,誰醒了誰悄悄先走,我閉著眼聽他們一個個離開,最後打掃了衛生,鎖了門,下樓梯時眼淚突然就掉下來…」只是為何,十幾年後的同室友誼,變成了曹植七步詩中的「本是同室生,相煎何太急」。

版權聲明
網路轉載務必標明作者並給出原文鏈接,報紙雜誌用稿需微博私信取得授權。侵權必究法律責任!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作者風青楊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