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開誤區有效防癌(圖)

【看中國2014年02月05日訊】與其相信吃這吃那能防癌,不如改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均衡飲食並配合適度運動。

與其到了癌症中晚期恐懼驚慌傾力治癌,不如每年做好癌症體檢,早發現早治療就能爭取治癒。

肺癌、乳腺癌、腸癌,已經成為威脅人們健康的三大腫瘤,在著名肺癌專家、廣東省人民醫院副院長吳一龍看來,三大「富貴病」多發,與現代人生活方式的改變息息相關。如何防癌?最重要的還是飲食平衡,不吸菸,少開車,多運動,人人為環境優化盡一分力。而在癌症治療上,則要早發現早治療,中晚期則鼓勵接受「與癌共存」。

現狀:三大「富貴病」高發

據美國的相關研究預測,在不遠的將來,人的一生裡,可能每3名女性就有一人發生癌症;男性發生癌症的比例更高,達2/3。而在中國,癌症流行病學調查證實,癌症成為威脅人們健康的重大問題,尤以肺癌、乳腺癌、腸癌三大「富貴病」迅速增長。

「富貴病」一詞在西方先用,但中國仍是發展中國家,為什麼深受「富貴病」困擾?吳一龍認為,這與人們的生活方式息息相關。比如腸癌發生率高,可追溯至現代人吃得精、挑食偏食、吃過多肉類等;乳腺癌,與食品生產加工使用激素,女性愛美過多使用化妝品等有密切關係;而肺癌的發生,工業發展、汽車尾氣等導致的大氣污染、環境變遷脫不了干係。

以肺癌為例,在廣東步入中等發達經濟水平前,肺癌的發病率為30/10萬,而目前已接近50/10萬,從國際公認的中等發病水平,進入到高發水平。「全球肺癌發病最高的地區是東歐,為54/10萬,因其吸菸率高企,廣東可謂緊隨其後。」

防癌:避開四大誤區

如何有效防癌?吳一龍說,最重要的還是飲食平衡,不吸菸,少開車,多運動,人人為環境優化盡一分力。下列四大誤區最好不要闖:

誤區一:

盲目補充人工營養素

近10年來,維生素幾乎被神化,補充維生素被賦予防癌、防衰老等神奇功效。事實證明,這是個大誤區,吳一龍介紹,2013年,全球三個各超過10萬人的研究顯示,補充維生素對於預防癌症沒有作用。就在五六年前,丹麥研究者專門就「維生素E能防癌」的說法進行驗證,證實不但無助於降低肺癌發生率,反而導致略有上升。

「從醫生的角度看,深海魚油、維生素、營養素之類的物質,是人工獲得,而非天然攝取,多補無益,留於體內有害。」吳一龍認為,不偏食,不挑食,飲食均衡,已經足矣。

誤區二:

迷信新機器、新技術

吳一龍發現,中國患者最追捧新機器、新技術、新治療方式,這個誤區非專業人士幾乎無法識破。比如PET-CT,公認在判斷癌症嚴重程度上最有效,但是並非有了最好的機器就有最好的效果,要視乎操作者經驗、患者病情需求等,盲目應用,對於某些患者可能出現意想不到的傷害。

最讓吳一龍擔心的是,像「基因治療」類新事物被偷換概念後,造成浪費、傷害。比如國內某城市醫院推出6萬元的套餐,聲稱可以基因測序,找到將來可能導致乳腺癌、肺癌等的基因。「這是很危險的,因為目前而言,基因測序成千上萬,但真正弄懂的只有肺癌的EGFR、ALK等兩三個基因,那些所謂對應可能生癌的基因,沒弄懂,也無實質證據支持對錯,除了浪費錢,就只有嚇死人或增加醫療負擔的後果。」

誤區三:

運動鍛練過度

隨著健康意識的增強,運動有益人人都知,但發展至運動過度、探索極限,則是陷入誤區。

「運動員是強壯的,但往往短壽」,吳一龍直言,身體有病者要據病情、醫囑運動,就算身體沒毛病,也應提倡溫和、適度的運動原則。最簡單的就是感受運動後是累,還是神清氣爽,前者為之過度,後者可稱適度。

無論快慢、長時或短時、激烈或緩和,任何運動都可作用於心肺,吳一龍建議,做自己喜愛的、做完後不累的運動,才是對的運動。

誤區四:

體檢只查血

「我能給出最好的防癌忠告,就是每年預留一筆健康維護的開銷,以最具價值的辦法——體檢花出去。」吳一龍說,包括肺癌在內,絕大多數癌症早期無症狀,體檢是發現早期癌症的唯一途徑。

不過就是體檢也有誤區,很多人以為常規體檢,查個血常規,照個X光、B超就是有效體檢,實質上,早期癌症需要特別的體檢才能查出來,比如低劑量螺旋CT,可發現1厘米以下的腫瘤,所需費用約400元。

「粗略算算,每年花1000元左右,就可完成最重要的心腦血管、幾大高發癌症的檢查。」吳一龍建議,癌症體檢時,女性可著重於乳腺,男性則查肺癌,再加個共通性的腸癌。

治癌:早發現早治療是治癒的最大前提

提到癌症,恐懼幾乎是患者與家人的第一反應,在吳一龍看來存在兩類人:第一類人,在發現肺部有小小陰影時,重視不夠,放棄最小代價的及時治療;第二類人,則是肺癌到了晚期,拼了命都想徹底清除癌症,後果就是過度治療,徒添患者的痛苦和經濟負擔。

吳一龍認為,首先要認識到,無論是何種癌症,早發現、早治療是治癒的最大前提,比如肺腺癌早期多無症狀,但這時的治癒率幾乎是100%。

其次要接受多種癌症到了中晚期無法治癒的觀念,此階段患者可「與癌共存」。因此醫學界威廉亚洲官网 概念是對癌症實施全程管理,即從得病到最後階段,醫生都要心中有數,不能「一切了之」後,患者無所獲益,只有痛苦煎熬。「我的一名病人,70多歲時得了肺癌,中晚期了,無手術意義,服藥治療生存了好幾年,生存質量很不錯。」

「與癌共存3∼5年,就可能等到新的醫學進步。」吳一龍提到,未來3∼5年,癌症處理科學將有大的改變,比如基礎研究條件的改變,過去基因實驗室測試,每組成本需要幾萬美元,到了2013年年底,就降至1000美元,使更多醫學研究更具備條件,幫助找到更多有效的治療方式。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