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賞識教育官網)
【看中國2013年11月20日訊】一個國中導師寫了封長信給我。
信中說,有個女大學生從高空跳下來自殺,遺書說找不到活下去的理由。導師問:她的家境優渥,沒有經濟壓力,而大學生沒有升學壓力,為什麼要尋短?現在的孩子為什麼都這麼自私?不替父母想想,他們老了誰來照顧?也不替民宿主人想想,他好心帶你去玩,卻害他吃官司,這公平嗎?
導師又說,現在國中生普遍很消極;功課不會,不問,也不求助。他曾出過一個作文題目「我對未來的希望」,有個學生寫「我對未來沒有希望,只求有不痛的方式,讓我早死早超生。」這個學生是獨子,父母都是高階公務員,他每天補習到晚上十點,父母不允許他看課外書、交朋友,只在乎他的成績。因為生活單調,對一切都不感興趣,所以覺得沒有活著的必要。現在這種學生不是少數,因為把成績當作一切的父母太多了。
看了信,我很恐懼,父母只在乎成績,會害了孩子和社會。
品德是一切的根本。《資治通鑒》說,春秋時,智宣子選智瑤(即智襄子)來繼承,智果反對,因為智瑤雖有五好,卻不仁;一個不仁的人,其它優點再多都沒用。智宣子沒有聽進智果的話,後來智襄子倒行逆施,果然使晉國亡了。
司馬光說:「才」是德之資,「德」是才之帥,才德兼顧者是聖人,才德均無者是愚人,德勝才者是君子,才勝德者是小人。如果得不到聖人與君子,那麼與其得小人,不如得愚人。愚者雖欲不為善,智不能周,力不能勝,做不了大壞事,而小人智足以遂其姦,勇足以決其暴,是如虎添翼,生靈就塗炭了。所以父母一定要注意孩子的品性。
那麼該如何幫助孩子建立品德,使他找到人生目標?這必須從大量的閱讀做起,尤其要讀偉人傳記。Charles Jones說:「現在的你和五年後的你,最大的差別在於你所讀的書和你所交的朋友。」書帶給孩子典範,改變他們的氣質。
曾有個孩子手指被刀割傷了,流血不止,但他沒有哭。有人問:「你難道不痛嗎?」他說:「我剛剛在廟口聽到說書,關公刮骨都能談笑自若,我這點傷算什麼?」這就是典範的影響;崇拜一個人時,就會想跟那人一樣,不知不覺中就內化,表現在行為舉止上。
在物慾橫流、心靈空虛的現代,生命教育比以前更重要。我們必須從培養能力著手,讓孩子看到自己存在的價值,建立他的自信;從閱讀著手,藉由分享典範,培養他崇高的人格與情操。
(原題目:覺察存在的價值)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