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13年11月08日訊】金融市場令人敬畏之處,恰在於,它從不按世人預想的方式和方向去運行。更令人無奈的是,市場永遠是對的,它就像一面鏡子,冷漠無情地映射出我們的無知、淺薄和片面。2013年10月底,道瓊斯工業指數創出15639的歷史新高;11月4日,STOXX歐洲50指數又走上2878,錄得2008年5月以來的最高點。
一邊,歐美各自的危機看上去還遠未絕跡,另一邊,歐美股市卻已凌厲地收復了全部危機失地。
應該說,歐美股市收復危機失地是全球經濟西熱東冷趨勢持續演化過程中的標誌性事件。截至11月4日,美國道瓊斯工業指數、納斯達克指數、標普500指數、英國富時100指數、法國CAC40指數、德國DAX指數和日經225指數分別較2013年初上漲了19%、30%、24%、15%、18%、19%和37%,而MSCI新興市場指數同期下跌了2.67%。
歐美股市收復危機失地,表面上看有些出人意料,實際上卻深層次反映了過去、現在和未來金融危機演化、全球經濟復甦和市場心理變化等諸多基本面信息。
首先,透過股市異動看過去,次貸危機和歐債危機更多表現為宏觀層面的「危」,並未過多傷及微觀層面的「機」。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雖然是全局性的,但其根源風險卻集中於局部行業或宏觀層次。例如,次貸危機的根源性風險是美國房地產行業的非理性繁榮和銀行業的行為失慎,歐債危機的根源性風險是歐豬國家的財政失序。
危機作為風險集中爆發和漸次出清的過程,不可避免地通過信心渠道、金融渠道和社會渠道對微觀層面的全部企業帶來短期衝擊,卻並不會大幅損傷勞動力、資本、技術和企業家精神這些決定長期增長自然率的要素。
相反,在宏觀和局部風險出清的過程中,抑制企業發展的固化格局反而會被打破,要素再組合、技術再發展的長期環境將更具有確定性。因此,藉助危機來去風險,承受必要的增長短痛來為長期增長進一步夯實微觀基礎,也是一國經濟週期運動、可持續發展的必要一環。
其次,透過股市異動看現在,發達國家層出不窮的風險貌似危險,實則是傷害有限的「顯性」風險;新興市場經濟增長放緩的風險雖然本質上並不危險,卻由於「隱性」而令人擔憂。近一段時間以來,發達國家的風險事件被媒體廣為報導,美國有政府停擺、國債觸頂和QE退出風險,歐洲有希臘第三輪救助、歐洲議會選舉、愛爾蘭融資等可能問題,日本也將面臨消費稅上調的挑戰。但股市表現表明,這些「顯性」風險對復甦造成實質性打擊的可能性並不大。而新興市場由於始終沒有經歷必要的風險暴露和風險釋放過程,所以潛在風險無法被定位和預估,對隱性風險的擔憂導致新興股市承壓。因此,對於新興市場而言,不刻意追求高增長,在經濟增速放緩過程中讓隱性風險顯性化,也是去偽存真、打造新興經濟增長升級版的必要過程。
最後,透過股市異動看未來,股市結構業已充分反映了市場對全球經濟「西進東退」的預期,歐美經濟當前的「觸底反彈」也已一部分預支了資產市場復甦的助力,另一種「物極必反」的力量已經在悄然蓄勢。
股市當前的表現是市場對過去、現在和未來認識的集中反映,儘管新興市場在危機中實現了快速崛起。但自2012年以來,美國經濟實現週期性領跑,歐洲和日本經濟也逐漸走出衰退泥沼,而新興市場則出現增長趨緩的態勢。
全球經濟「西進東退」的新格局悄然形成,並改變了市場對多元化持續推進的篤定預期,IMF就在2013年10月的《全球經濟展望》中首次提出全球經濟增長引擎將發生從新興向發達的「再轉換」。
應該說,全球股市當下的格局已經充分體現了市場對未來「西進東退」格局持續強化的預期。但值得強調的是,剛剛過去的歷史已經表明,一旦預期廣泛形成、大幅強化並充分顯現於金融市場,那麼,實體經濟和金融市場的下一步運行很可能會發生「偏離一致預期」的新變化。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