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老兵憶南口戰役:國軍褲襠都潰爛了(組圖)

核心提示:那些天,持續不斷的大雨快把山澆透了。訾安春說,下雨時戰士們就把軍毯舉在頭上,一會兒軍毯裡浸滿水了,擰乾了再舉起來。戰壕裡的水沒到了大腿根兒,天氣又悶熱,很多士兵的褲襠裡全潰爛了。

翻山越嶺架線磨破皮鞋

訾安春生於1911年12月,由於自幼習武,加之年輕時軍旅生涯的磨煉,老爺子身子骨仍很硬朗,而且思維清晰。

1937年,26歲的訾安春是國軍第13軍89師通訊營的一名通訊兵。13軍是國軍的精銳部隊,89師配備的是德式裝備。過耳的鋼盔和20響的毛瑟槍,這些在歐洲戰場並不稀奇的裝備在中國仍被視為「神器」。

那一年是訾安春參軍後的第三年,一直摩拳擦掌想和鬼子過招的訾安春迎來了有生以來第一場大仗,一場惡仗。

盧溝橋事變後,平津相繼淪陷,日軍要沿平綏線鐵路吃下山西。南口是居庸關之南的關口,平綏線的南大門。訾安春所在部隊接到的命令是死守南口。訾安春是通訊兵,他們的任務是在戰鬥打響前架設好各陣地上的通訊線路,並在戰鬥中保證通訊暢通。這是一個高危兵種,在戰場上,敵人要想讓你變得失聰失明,會想盡辦法切斷通訊。

從南口至綏遠的長城沿線,有六道關口,訾安春參與了五道關口的線路架設。翻山越嶺架線,雖然德國人的皮鞋又厚又結實,但也磨壞了好幾雙。1937年7月底,訾安春所在部隊到達南口地區。這時,13軍的第89師、第4師已經進入陣地,還有第72師一部,南口地區集結了6萬多中國部隊。而日軍第5師團和兩個混成旅團的7萬多精銳部隊正氣勢洶洶地猛扑過來。

訾安春回憶當年驚險的一幕:有一次他正在山頭上架線,突然聽到了「伊裡哇啦」的說話聲,原來敵人都到眼皮底下了。訾安春說,當時他還沒有配槍,但早年練就了一身功夫,如果真躲不開了,也敢徒手拼掉幾個鬼子。

給養斷絕啃玉米喝雨水

殘酷的戰鬥在1937年8月8日打響。從昌平來的日軍開始在得勝口發動小規模進攻。10日晨,日軍1000多騎兵和步兵在大炮和飛機的掩護下開始第一次衝鋒。一天後,2000多步兵和六七百騎兵在20多門大炮的掩護下發動第二輪衝鋒。8月12日,日軍30多輛坦克出現在南口。

據訾安春回憶,當時敵人沿山溝進攻,中國守軍就在山溝兩側伏擊。當敵人炮火猛烈時,大家就躲出陣地,待炮火過後再返回。雖然缺少重武器支援,但守軍靠著地形優勢頑強地與日軍週旋。

在敵人坦克開過來時,戰士們不顧一切地攀上去,把手榴彈往窗口裡丟,把手槍伸進去打,以血肉和鋼鐵搏鬥,最終兩個排的戰士幾乎全部戰死,但日軍的六輛坦克也開不動了。

那些天,持續不斷的大雨快把山澆透了。訾安春說,下雨時戰士們就把軍毯舉在頭上,一會兒軍毯裡浸滿水了,擰乾了再舉起來。戰壕裡的水沒到了大腿根兒,天氣又悶熱,很多士兵的褲襠裡全潰爛了。

最困難的情況是給養斷絕了。衛立煌的增援部隊被大雨阻斷在路上,南口守軍只得孤軍奮戰。訾安春回憶,好在天無絕人之路,由於雨水大,山上村民種的玉米長勢甚好,還有不少沙果樹。士兵們就啃玉米充飢,吃沙果解渴。可沙果畢竟有限,實在渴急了,就只能喝戰壕裡的雨水。

就是在這種艱苦的環境下,中國守軍憑著頑強的毅力,像釘子一般把日軍釘死在陣地前沿。


南口戰役中犧牲的中國士兵

傷亡慘重屍體就地掩埋

日軍被激怒了,連續不斷的重炮聲蓋過了中國軍隊的機槍聲。轟炸機輪番把炸彈傾瀉在守軍陣地上。訾安春說,當時山上的石頭都被炸成土了,陣地上到處散落著中國士兵的斷臂殘肢。但沒有人後退。

羅芳珪是訾安春記得最清楚的一個名字,他是529團團長。529團是抗戰初期的四大名團之一。從8月13日至15日,日軍源源不斷地集結,展開輪番進攻。在擊退敵人一次坦克進攻後,529團只剩下100餘人。這100餘位勇士沒有一人退卻,最終全部戰死。重傷的團長羅芳珪被抬下陣地。幾個月後,羅芳珪在臺兒莊會戰中殉國。

訾安春說,在那樣慘烈的戰鬥中,他們通訊班的班長被大炮震得失去了意識,他就在後面推著班長去巡查線路。

很多士兵之間並不熟識,在那一刻都成了出生入死的兄弟。當兄弟在自己身邊倒下時,他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在炸出的炮彈坑裡掩埋他們的屍體。有時連他們的姓名和祖籍都不知道。

8月25日,在屢攻不下之後,日軍一部迂迴至河北懷來。長城正面陣地的守軍雖然仍在堅守,但已被敵人包圍。8月26日下午,南口戰役指揮官湯恩伯下令突圍。

在訾安春心裏,有一件事一直讓他心存愧疚。就是在傳達突圍命令時,因為通訊中斷,有一個排沒有通知到。在大部隊突圍時,這四五十人仍在陣地上與敵人拚殺。後來,訾安春瞭解到,這一排士兵有十幾人倖存下來,找到大部隊後又投入到新的戰鬥裡。

探訪

南口戰役舊址建起紀念碑

昌平區南口鎮南口村,烈日之下,街道上行人寥寥。「南口戰役?沒聽說過。」偶爾遇到村裡的年輕人,都表示對南口戰役並不瞭解。只有村裡上了年紀的老人表示,聽說這裡打過大仗,中國軍人用大刀砍下不少鬼子的腦袋。

南口村就是當年的南口城。村裡有兩處遺址,一處是老城樓,一處是被日軍炮火炸壞的烽火臺。可惜老城樓近年被復建翻新,只剩一堵影壁牆還是當年的模樣,被列入昌平區文物保護單位。這堵影壁牆的保存現狀也令人擔憂,不僅牆頭上長滿了草,牆體也出現多處破損。目前,這堵影壁牆還被一戶人家用作院牆。

被日軍炸壞的烽火臺位於南口村東約200米的山上,村裡人叫它東墩臺。也許,在76年前的那個夏天,當日軍的鐵蹄踏入南口古城時,中國軍隊阻擊的槍聲就在東墩台上響起。

距離南口村大約3公里的南口公園裡,2007年立起了一座南口戰役舊址紀念碑,碑文上簡要記述了南口戰役的經過。有了這座紀念碑,才讓南口地區的很多居民瞭解到,自己腳下這片土地上,曾發生過一場震動中外的大戰。

8年踏遍300平方公里戰場

昌平個體商戶楊國慶沒有想到,自己會成為一位南口戰役研究者。7月3日上午,楊國慶在自家小店的地下室裡,向記者介紹著他的近3000件藏品,主要包括生鏽的子彈、炮彈殘片、刺刀、鋼盔、日本軍牌,甚至還有軍人的遺骨。

2005年至今,8年來,楊國慶走遍南口戰役的80多個陣地,大約300平方公里,發現了南口戰役留下的大量戰爭遺蹟。

楊國慶喜歡戶外運動,在2005年一次登山中,他在昌平西部海拔1400多米的山峰上,發現人工開鑿的戰壕等工事。而附近山頂烽火台上,遍佈彈孔。

這件事情一直縈繞在楊國慶的心頭。2006年年初,他跑到昌平區檔案館查資料,才知道,在昌平,竟發生過一場震驚中外的南口戰役。從此,楊國慶的上山「仿古」之旅一發不可收拾。

還有多少遺骨散落山間

每一次上山搜索之後,楊國慶的心情都會變得沈重。

2008年4月的一個下午,楊國慶在南口清理一段戰壕,發現了一個鐵壺,旁邊挨著一個搪瓷碗。楊國慶小心翼翼地移開那個鏽跡斑斑的鐵壺,在碗裡面竟然發現兩頭蒜。「開始我懷疑是登山的驢友留下的,可後來發現蒜和軍用水壺、鐵碗是放在一起的。70多年了,一定是當年沒有來得及吃的兩頭蒜。」

在一次搜尋中,楊國慶還意外發現一枚青天白日帽徽和一塊日本士兵軍牌,兩枚遺物距離不過50厘米左右,旁邊還散落著幾塊遺骨。「當時很可能發生了肉搏戰。」

2012年9月,楊國慶在昌平長峪城高樓北2號樓發現一具完整骸骨。他推測,出土遺骸應為戰死的中國士兵。對於遺骸的處理,楊國慶想建一個紀念園,將連同這幾年陸續發現的遺骨一起安葬,再立一座碑。楊國慶說,他在探訪中曾結識一位馬復增老人,他是當年戰役的見證者。70多年前,在其所在村莊附近的山上,中日軍隊曾展開激烈廝殺。戰鬥結束後,18歲的馬復增和一些村民到戰場上撿東西,當時的場景令他一生難忘。幾十名中國士兵的屍體橫在山頭,人走過去都插不進去腳,屍體沒有完整的,很多人死時手裡還攥著槍,扯都扯不下來。

馬復增老人回憶,當時日本人撤下來的時候,陣亡士兵的屍體就在山下焚燒後裝進了骨灰罈。而中國士兵的屍體被暴屍數日後,才被鄉親們偷偷掩埋。

「還有多少陣亡將士遺骨留在山上。」楊國慶希望,有關部門應該組織力量進行徹底的搜尋。

包括楊國慶在內,很多南口戰役研究者認為,這場全面抗戰以來的第一場大戰役之所以宣傳不多,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這場戰役的指揮官,時任第十三軍軍長,是後來被列為「戰犯」的湯恩伯(國共內戰時,被中共列為戰犯)。然而,數萬在戰鬥中為國捐軀將士的英魂不應就此被冷落,南口戰役的歷史價值不應被埋沒。

 

(本文略有刪減,原題:《那一年,數萬忠骨埋長城》)

本文留言

作者王歧豐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