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13年08月26日訊】9月18日,世界高頻交易論壇將在英國倫敦舉行,屆時,將有來自各地的100多位業內精英參與。
不過,在此之前,內地和香港的不少同行將深受高頻交易之苦。
8月16日後,中國證監會對大量的券商進行了排查,認為除了光大證券)外,其他券商的自營業務中,並未發現與高頻交易相關的問題。8月16日,一個令人興奮而又憂傷的星期五,上證綜指在無限接近2100點之後,再次下跌。
所有的這一切,發生的時間才2分鐘。
兩天後,始作俑者光大證券發布公告,表示當天的「烏龍指事件」錯誤來自於ETF套利的高頻交易程序的訂單生成和執行系統的錯誤。
高頻交易,這個曾引起海外股市多次「雪崩」的神秘工具,終於在中國浮出水面。
高頻程序化交易:重心是T+0
高頻交易有很多面紗,而其中最重要的是「程序化交易」。
事實上,此次光大證券引發的「8·16事件」,核心便是剎那間脫離風控的計算機自動交易系統。
投資者也可以這樣理解程序化交易,這種交易模式由電腦來代替人發出買賣訊號,再根據系統使用者發出的委託方式,由電腦自動執行下單程序。程序化交易的買賣決策完全決定於自己的交易理念系統化、制度化的邏輯判斷規則,透過電腦的輔助,這種交易理念轉化成了電腦程序語言。
程序化交易主要通過「T+0交易」來實現。因為理論上T+0通過手動極難實現,而相反程序化交易可以實現時間的「無縫銜接」。
來自業內知名的「程序化交易員」申銀萬國產業策略部的高級分析師陳傑告訴記者,T+0可以降低成本:他做了一個形象的比喻,T+0在做市交易中的應用類似於不停地在地上撿硬幣。換句話說就是「期限套利」:可以通過機器操作充分節省時間,就像「一籃子現貨」,能防止在手動交易中可能出現的市場行情變化。另外,T+0的另一「功效」就是實實在在減少風險,申銀萬國程序化交易的主要目的便在於降低風險。
細加考量,可以發現,程序化交易優勢大致體現在六個方面:
一是有效掌握多空趨勢,順勢操作,賺取波段利潤。
二是有效依靠程序化系交易,策略明確,可排除人為貪婪及恐懼等因素。使用程序化交易可以在交易過程中克服人性的弱點,這是程序化交易最大的優點。
三是訊號指令簡單明確,操作方式輕鬆一致。使用程序化交易可以突破人的生理極限,我們都知道人的反應速度是有限的,從大腦所想到手動需要一段時間來完成,而電腦程序交易顯然比人工快得多,特別是當我們為了分散風險而進行多品種組合時,人的能力更是有限的。如果選擇品種多一點便能降低交易風險,如果我們想同時持有四個以上的商品品種,當行情劇烈波動時,多品種同時發出交易信號,一個人的行為是顧及不了的,但是電腦可以輕鬆完成。
四是具有穩健的投資報酬率。
五是擁有大賺小賠的優異穩定性。
六是有效的風險控管。對於這一點下文也會有所提及,因為這項優勢可能正是光大事件的重要缺漏。
不過,作為一項極其前端的系統,程序化交易也具有不可避免的致命缺陷:首先只有系統交易者才能做到程序化交易,而其它類似的交易則無法用程序化交易來完成,這把很多投資者擋在了門外。
由於程序化交易具有一定的不穩定性,也令程序化交易被一部分投資者排斥。1987年10月,華爾街曾發生一起程序化交易引發的股市雪崩事件,究其原因,竟是交易所電腦系統速度變慢,導致電腦顯示的情況落後於實際交易,當電腦顯示的期貨價格低於基礎股票價格20%後,程式化交易產生的無限的止損賣盤充斥了市場。
兩年前,同樣的事發生在印度股市。
而在國內,程序化交易還是機構投資者的「奢侈品」。目前,還沒有針對個人投資者的程序化交易商業軟體出現。更重要的是,國內系統發出的數據還不能達到海外高頻交易的速度。據透露,國內的高頻交易,即使速度再快,也只是1秒兩筆,大約500毫秒1次。
程序化交易潛在市場:
商品期貨和權證
國內證券市場只有20年的歷史,相比歐美以及亞太其他發達地區市場成熟度還有很大差距,不僅如此,國內市場的一些特性也使程序化交易在國內發展受到限制。
首先,國內的交易場所比較單一,股票只在交易所進行交易。而國外的情況則是大量的流動性存在於交易所以外,比如大大小小的暗池、ECN等。即使同一隻股票也會在多個交易所交易,目前NYSE股票只有25%左右的交易量是通過NYSE執行的。國外很多執行演算法就是為這種條件量身定做的,比如各種智能路由演算法,而在國內這些演算法都沒了用武之地。
其次,國內市場的T+1交割制度使得大量日內交易策略不能得以實施,高頻交易策略更是無從談起。除此以外,股票市場不允許賣空、缺乏做市商制度、可供交易的產品簡單、交易指令不夠完善等,都不利於程序化交易策略的開展。
儘管如此,程序化交易在國內的發展前景依然十分遙遠。自今年4月滬深300股指期貨被正式推出以來,大量的程序化套利策略紛紛出爐並創造出驚人的交易量。股指期貨國內目前並沒有對機構投資者開放,可以想像未來市場全面開放後國內的市場潛力有多大。
結合目前國內的情況,某陽光私募基金經理指出程序化交易有望得到大力發展可能有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是股指期貨和ETF的套利交易需要更多的演算法支持,因為類似的交易策略都涉及到一籃子股票的交易執行,有效的演算法可以很大程度上降低執行風險。
其次國內券商對執行演算法的服務很少。目前國內的股票市場,機構投資者都是通過券商提供的市場直連通道(Direct Market Access)直接下單交易,而券商並沒有提供規模化的演算法附加服務,未來還有廣闊的發展空間。
另外有其他潛在市場。其他市場比如商品期貨、權證等同樣實行T+0交割制度,也是程序化交易的潛在市場。事實上,目前已經有不少從事短線交易(趨勢跟蹤、反轉)的投資者開發出各種程序化交易平臺和策略,只是專業化和規模化有待提高。商品期貨程序化交易與股指期貨程序化交易同樣作為現在程序化交易發展的重點。
還有十分重要的是人才優勢。程序化交易通常需要有紮實數理基礎和過硬編程能力的人才,而國內這方面有很好的人才儲備,越來越多的國外量化基金來華開辦分公司並在當地雇佣人才從事演算法策略研究和開發也證明了這點。
分析師陳傑告訴理財週報:從高頻交易在國內的具體應用來看,不僅是機構在做交易。做股指期貨的機構都在做,應用系統如金字塔、FTB等,但大部分機構投資者都會用自己研發的系統,更加契合自身特質。
申銀萬國高級分析師蔣先生向記者說明,目前中金所對於高頻交易中的頭寸有所限制,這成為國內眾多券商進行高頻交易的瓶頸。
「光大事件」折射程序化交易漏洞
基於此,投資者也許會發現,「8·16光大事件」折射出的,恰恰是程序化交易最大的弊端。
事件發生的路徑大致是這樣的。8月16日上午,套利交易指令已經成交了72.7億元股票,這說明光大證券正在進行溢價套利,希望用一攬子股票組合兌換ETF份額,並賣出ETF份額,其中賣出了18.5億元的50ETF、180ETF,尚有近54億元的誤操作股票沒有賣出。
ETF套利交易的機會時間非常短,往往只有幾秒鐘,因此對交易系統的要求是交易機會計算得要精準,以及交易執行得要快,由第三方開發的ETF套利軟體已經非常成熟,但不排除就如上文中申銀萬國研究院所言,光大證券可能為了更好地追求轉瞬即逝的交易機會,而自行開發交易系統。
在上述的程式化交易中,有的是系統自動監測交易機會,監測到之後提醒,由人工來決策觸發執行,但相關參數、具體程序需要提前編好,因為執行時間極其短暫;也有些交易是在一定的條件下自動觸發執行的。
國金證券衍生品部原負責人、上海睿通資產管理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李茁表示,系統是由人設置的,即便系統出錯,也是因為人為的設置有問題,比如沒有對自動生成的訂單設置資金限額。
而上述券商金融工程部總監則認為,即便真如證監會的公告所說,沒有發現人為的過錯,純粹是交易系統所出的Bug,那麼監管部門也需要在核查中瞭解出錯系統的源代碼是怎樣的,並向公眾告知。
某知名券商產品策略組高級分析師對光大「烏龍指」事件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整個事故應該既與操作員失誤有關,更是整個系統風控、推出時長問題的集中反映。也就是說,單筆交易限額如此大,光大系統理應有改進空間。這次堪稱「爆炸性」的事件也應成為整個資本市場引以為鑒的教訓。
不過,也有在香港操盤的中國概念海外基金經理向記者坦言,沒有必要將程序化交易形容為「魔鬼」,這位出身於美銀美林,曾在權證上大賺60倍的基金經理說,幾乎所有大型的海外機構,都參與了高頻程序化交易。在美國,最富盛名的是高盛和摩根斯坦利,在香港,是法興,在英國,是巴克萊和匯豐,而在德國,則是德意志銀行。
他說,在國內,見到私募同行使用的最多的是「炒手交易」,這種頻繁交易,頻率大約是500毫秒1次,也就是符合整個A股數據系統的速度,而在香港,法興的系統能達到千分之一秒,也就是1毫秒。他笑著說,為了提高速度,香港的很多同行還想更換系統,「他們總認為,現在最常用的美國電腦系統還不夠快。」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