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13年08月15日訊】有了底特律破產的故事,人們對中國的地方債務風險也不免嘀咕起來。雖然時不時有審計風暴什麼的,但地方債務的風險卻似乎很難控制。原因其實是清楚的,學界和媒體早已不止一次地指出,對政府官員的政績考察尚沒有形成明確的「債務指標」,這就導致債務不透明,債務一屆壓一屆,前任推後任。
比如有媒體報導,地方領導只有近憂,並無遠慮,只管眼前事、本屆事。一些領導坦言:「上任借了錢搞工程、搞項目,有口碑也有政績;本屆政府絕不能勒緊褲腰帶還債。」
底特律破產對於我們的地方政府而言確實提出了一個警示,很多地方政府超前發展和跨越式發展,留下了大量的債務。不過,中國的城市絕不會破產,因為中央和地方雖然分稅制了,但還是在一張灶上吃飯,地方普遍都會想,真出了事,上級政府直至中央是不會撒手不管的。甭看地方政府老抱怨分稅制不徹底,老是中央請客,地方買單。但也正是因為不徹底的分稅制,因為沒有地方自治基礎的分稅制,即使地方買單把卡刷爆了,也有人幫其還信用卡的。
也就是說,在當前的體制下,討論中國城市是否會遭遇一場底特律式的破產,原本就是關公戰秦瓊。美國是聯邦制國家,中國是單一制國家,所以美國不叫中央政府,而叫聯邦政府,聯邦政府與地方政府彼此之間分灶吃飯,各有一套法律體系和財政體系,華盛頓沒有義務也沒有能力去避免底特律的破產。而在中國,中央政府就是一個「總托底」,雖然其極不情願被地方拖下水,但若某個城市真的出現了巨大的債務風險,必然會「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地方的債務風險,有的是辦法轉嫁給老百姓、當地企業和上級政府,以至於最終以中央政府的信譽來托底。中央政府錢不夠的話,可以打開印鈔機。
所以,底特律玩不轉的,我們的城市可以玩得轉。因為,在我們的城市裡,政府是掌握資源的,而且這種對資源的控制力非常強。同時,薄弱的財稅紀律不足以有效約束政府的收支。這兩種情況,便賦予政府將債務風險轉嫁或核銷的權力。前者,政府通過賣地等運作可以將債務轉嫁給企業和老百姓,後者,是財政用錢去補債務的窟窿。財政的錢都是納稅人的錢,羊毛又是出在了羊身上。
正因為如此,媒體不厭其煩地給地方債務算總數,每每算出一個驚人的數字便驚呼一下,而地方政府則總是面帶微笑,自信表示「債務風險總體是可控的」。倒不是地方政府強顏歡笑,而是有足夠的資源去兵來將擋,水來土掩。
官員的自信不等同於老百姓的自信,因為最終的債務買單者,除了老百姓別無其他。所以地方債務風險的控制,審計風暴解決不了太大問題,出路在改革我們的政績考核制度、土地制度以及財政制度。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