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13年08月10日訊】白手起家在美國新大陸闖出一片天的緬甸華僑郭忠信(Steeve Kay),近年透過郭氏家族基金會,至少捐出1700萬元給不同團體。 他說,新移民若想在美國出人頭地,建議走出自己熟悉的小圈圈,盡量入境問俗,融入美國社會,如此無論從事那個行業,都會有更多機會。
這段話非常有意思,也很有啟發性。從宏觀看,走出小圈圈代表不要老是蹲在華人圈混,要走出華裔社區,融入主流社會。照這麼說演繹下去,華埠(China Town)或華人圈可能是桎梏,因為無可否認,華埠或華人圈「關」住許多華人,讓我們失去「成長」的機會。
郭忠信當然沒有這層意思,但他的說法,帶來許多啟發和思考。試想:很多人在美國定居十幾廿年,但英語依然生澀或進步有限,主因也是被「關」在華人圈。舉凡出入交往、工作同事,甚至買菜、上餐館吃飯,每月說不到幾句英語,於是「菜英文」始終跟著我們,居住美國幾十年,還是當年英語水平者,就是未走出華人圈,「會國語、會廣東話一切搞定」的害處。
語言之外,還有文化融合。英語不流暢,說、聽都不便,自然不看主流電視、不聽收音機,反正華人影音店沒有版權的DVD多如牛毛,近年中文電視臺、網路數位頻道林立,不愁沒資訊來源,中文節目不離身。 電視、電影是文化交流重要平臺,被人為隔離後,和主流脫節更嚴重,形成「惡性循環」。
再往下延伸,華人移民異國,總想選擇同胞多的地方住,以免被欺侮,人愈聚愈多,家鄉餐館、超市等應運而生,華裔聚落和社區成形,綁住了故鄉情、撫慰心靈的孤寂,但同文同種生活機制,從此讓更多華裔離不開華人區,造就華人獨特社區文化,變成美國次文化一部分不是壞事,團結力量大,各族裔不敢忽視,但除了第二、三代子弟和少數第一代移民融入主流,大部分人從此「關」在社區,連入籍、投票都懶得做,和主流社會若即若離。
這種生態是自然形成,並非人為刻意塑造,但不能走出華人區,的確失去很多機會。在美國有成就的華人,十之八九是走入主流社會者。 說明美國真的是「機會之地」,有本事、配合機遇,很容易一飛衝天。
郭忠信的警語語重心長,我們就是選擇平淡過日子,也要既來之,則安之,適度融入主流,關懷居住的社區和國家,否則就是「寄生」。不一定每個人都要做生意、一飛衝天,但偶爾參加主流社區活動、擔任義工,回饋居住的社區,即使扮演觀眾,應該都不難吧。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