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衰退面臨崩盤﹐無解

【看中國2013年08月04日訊】I 、二次大戰後,美國、臺灣及日本的景氣循環

經濟成長是經濟規模擴增的現象。經濟成長率是判斷總體經濟情勢最重要的經濟指標,可反映出一國經濟總產出規模的變化,亦是各國經濟景氣的最具體象徵。一個經濟體系(一個國家) 的GDP與往年相比如果是正數﹐是經濟成長增長﹐經濟是景氣的。如果﹐GDP與往年相比是減少,經濟負成長﹐是不氣景的﹐稱為經濟衰退。

一個國家經濟成長不可能永遠是景氣﹐也不會是一直衰退﹐而是有好有壞呈週期性循環變動﹐即經濟景氣是循環的。景氣好壞程度最普遍的分法是四分法,即衰退(Recession)、蕭條(Depression)、復甦(Recovery)與繁榮(Prosperity)。景氣循環(business cycle)是指景氣從蕭條谷底(Trough)復甦、擴張、達到高峰(Peak,繁榮)、衰退、然後再復甦。一個景氣循環由其循環高峰到另一個循環高峰;或由其循環低谷到另一個循環低谷。經驗上﹐景氣循環沒有相當定期性重現的變動﹐週期有長有短﹐振幅高低也不一致。

景氣循環理論根據其週期的長短。有平均長約三年的「小循環」(Minor Cycles);有約八年的「主循環」(Major Cycles或稱Juglar Cycles);有約15-25年的「建築循環」(Building Cycles或稱Kuznets Cycles);更有約五十年的「長期波動」(Long Waves,或稱Kondratieff Cycles)。

二次大戰後,1945~2004年間美國有10次經濟循環週期(Source: David C, Colander, Macroeconomics 6th ed. 2006)。官方定義的經濟衰退則有5次。10次經濟循環中從谷底到谷底的平均週期的長度67個月(五年半) 。1991~2001期間是景氣循環中最長的週期﹐長度為128個月(十年半) 。此期間也是擴張階段也是最長的、景氣復甦期有120個月之久。此次景氣循環中的衰退並沒有持續很久,在連續兩季 GDP下降之後就止跌回升。

(1)美國從1972年至1973年11月發生一次長達16個月的景氣低迷。當時失業率 躍升為9%,股市更狂瀉 45%,通膨率居高不下,消費力萎靡。(2) 1979第二次石油危機時, 通貨膨脹造成商品價格完全失去控制, Fed想壓制通膨率,1980年 4月決定把利率一口氣拉高到將近 20%。1980年 7月, Fed決定調降利率至9%,1980年代第一個官方定義的經濟衰退就此結束。 然而通膨的問題依然存在,(3)1981年 7月 Fed再度決定加息到 20%。1980年11月到1982年 7月,美國股市下挫 24%。1982年年底,失業率高達 10.8%。經濟大蕭條,那段時間經濟像是毫無解藥。不過, Fed再度加息終於發揮效果,通膨重新受到控制,經濟重新抬頭,股市也擺脫陰影,開啟史上最長也最強勁的一段牛市時期。(4)1990-1991年間,波斯灣戰爭、房價下跌帶動的房地產市場疲軟、消費者信心不足、失業率高達 7.8%,1990年股市大跌 20%,經濟衰退。不過1990年代初期的衰退並沒有持續很久,在連續兩季 GDP下降之後就止跌回升,之後就開啟史上最好的10年榮景。(5) 2001年經濟放緩可能根本稱不上什麼景氣衰退。2001年先發生科技股泡沫化事件,接著是 911恐怖攻擊,讓美國消費者和受薪階級籠罩在陰鬱的烏雲下。但是,當時美國整體經濟狀況仍相當有活力,聯準會(Fed)降息帶來大筆資金挹注。經濟衰退 中最痛苦的指標─失業率飆升,也遲至2003年 6月才出現(失業率達6.3%),早已過了官方公布的經濟衰退期。

臺灣從戰後1945至2007年,共已認定11次景氣循環,11次的景氣擴張期平均持續期間為40個月,10次收縮期平均持續期間為16個月,全循環平均持續期間為56個月,接近5年。景氣循環中出現小循環。第2次景氣循環最長﹐從1956年9月的谷底經1964年9月(高峰) 至1966年1月(谷底) 止﹐ 擴張期持續期為96月(八年), 收縮期16月﹐全循環共112月(九年四個月)。(陳 惠 薇, 我國第11次景氣循環高峰之認定與研析) 。此外﹐美國次房貸金融危機時﹐臺灣也發生第12次景氣循環﹐期間是2007-2011。整體而言﹐臺灣從1963年直到1973第一次石油危機為止,經濟持續成長,長期保持年均10%以上的經濟成長率。基本上,1960年代中期之後20餘年期間,臺灣經濟成長率平均每年超過9%以上。

全球經濟循環在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全球進入龐大的重建需求,同時全球國際貿易也在此階段蓬勃發展,在1946~1973年間出現過高增長期,直到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機時告終,平均GDP成長率為5%。相較之 1913~1946年間的經濟成長率高出3‧3%。最明顯的受惠國家首推日本,當時日本的經濟總值由過去佔全球GDP的3%,大幅提升到10%水準,併進一步打下日本在1980年 代持續強盛的基礎。

日本經濟高度成長從1955年開始,到1973年第一次世界石油危機為止的期間. 雖經景氣及不景氣之反覆循環,但此近20年間﹐經濟成長率維持平均年率10%,為歐美先進國的兩倍。1959年∼1969年年平均國民生產毛額成長率12%, 此即日後所謂日本「黃金十年」。結果,日本的GNP(國民總生產)僅次於美國,在資本主義世界居第2位,晉升經濟大國的行列。此期間﹐ 1965年(昭和40年)是日本戰後面臨的第一次真正不景氣,故稱為40年不景氣。但這次不景氣,一年就結束了。

就景氣變動區分之高度成長期,可分為(1)神武景氣:1954.12∼1957.6;(2)岩戶景氣:(Iwato boom) 1958.7∼1961.12;(3)奧林匹克景氣:1962.11∼1964.10; (4)Izanagi景氣:1965.11∼1970.7;(5)列島改造風潮:1972.1∼1973.11。

在這些景氣期﹐日本的經濟成長主要是靠投資﹐不是出口。從 1952到1970﹐私人民間每年的投資增加十倍以上﹐日本家庭的儲蓄率高﹐成長也迅速﹐在1974年﹐儲蓄率高達24%。

1973,OPEC產油國大幅提高原油價格,通貨膨脹加速,過剩生產開始表面化。1974年,日本長期維持巨額貿易出超,日元不得不升值而導致經濟不景氣,日本經濟增長率終於跌入戰後第一次的負成長。1978-79, OPEC產油國再次大幅提高原油價格。出口減少導致生產降低﹐此又使進口減少。在1982﹐日本出口減少﹐是1955來的第一次。即使經濟成長降低﹐在1983年﹐就如同工業產品輸出一樣﹐日本已經是國際的主要的資本輸出國﹐東京金融市場變成僅次於華爾街的世界第二大市場。許多廠商及政府都到此募籌資金。

1973-1986日本經濟步步衰退﹐朝向平均僅4%的低成長率。但於八0年代後期,從1986年11月至91年1∼3月日本經濟景氣持續展現活絡,這是日本戰後僅次於1960年代後期的經濟高速成展的第二次大的成長期。這段日本史上稱為平成景氣在國際上則視為泡沫經濟期。1989年十二月二十九日,日經股價指數達到38915點,東京及大版等地區商業用地地價大幅攀升。當時的日本幾乎無敵,日本到世界各地炒房產﹐各國包括美國紛紛到日本取經,日本招牌席捲世界。前日本經濟企畫廳長官、堺屋 太一在他「日本的盛襄」一書中說,一九八九年的日本幾乎稱得上是「人類史上最完美的工業社會」。

高度的榮華總是不長久﹐一年後,這榮景就開始變了樣。1990年代, 1991年五月日本經濟泡沫破滅。日本國內的經濟景氣每下愈況,轉眼之間,投機資金沒有了,需求市場不見了,不動產供過於求,價格下降60%,股價一路狂瀉,日經指數從38915點歷史高點,下跌到14309點(1992年8月18日),跌幅達63%,創歷史性最高跌幅記錄,經濟成長降到工業國家中的最低,雖然日本政府不斷的推出各種振興經濟方案,但仍然無法使日本經濟脫離衰退谷底。日本經濟陷入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最長且最深的衰退時期,如下表所示﹐進入了平成大蕭條時期﹐被稱為「失去 的十年」 。

2000年代,日本經濟持續低迷,在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中遭到沈重打擊,繼「失去的十年」 後﹐迎來「失去的二十年」 更長的衰退期(注﹕今2013年初日本新首相安培推出「安培經濟學」 ﹐試圖為日本經改運﹐日幣大幅貶值﹐經經似乎開始成長﹐大家且密切注意) 。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泡沫經濟及破滅的背景有﹕
*日本對美毆貿易大幅順差﹐外匯存底巨大
*日本科技進步
*日幣被迫節節升值。
*大量熱錢湧入
*低利率
*房地產急速高漲

另外﹐日本的經濟成長過程中﹐其輸出總值在其GDP中的比例不大﹐只佔15 % 而已﹐接近美國的10 %而低於歐洲多數工業國家的30%以上數值。還有﹐日本製造產品的輸出以其人口比例而言也是少於美國及德國。

II. 中國經濟成長

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僅次於美國)、是世界經濟增長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在過去三十年來的經濟年均增長率近10%。現在﹐中國是世界最大的出口國和世界第二大進口國。但中國仍是貧窮的國家﹐其人均GDP在2012年是6076美元,世界第87位。

中國自鄧小平走資派取得政權、實行所謂「改革開放」以來,每年都維持二位數字上下的成長,過去十年,中國經濟經歷了「高增長、低通脹」的「黃金時期」。

中國經濟成長之所以快速成長是依靠二低二高,二低就是低勞工成本、資本取得成本低;二高就是高投資、高儲蓄率。中國利用廉價勞動成本,吸引大量台商、港資及美歐廠商等外國投資﹐其次﹐根據國際貨幣基金(IMF)統計,中國儲蓄率(saving rate)連年攀升,至2012年已升至54.3%,高居世界第一,儲蓄額更突破20兆人民幣大關。如此高儲蓄存入政府掌控的銀行,再投過政府之手進行投資,也讓國企可以較低廉取得資本進行擴張。結果,中國成為世界的工廠﹐製成商品外銷全世界。

類似八十年代的「日本奇蹟」﹐過去十年 , 全世界都被 「中國奇蹟」 搞到頭暈眼眩 , 大家都害怕擠不上中國奇蹟的列車﹐熱錢一批批湧進 。這就是構成中國經濟長期成長基本模式。下列圖與表指出中國自1978到2011年間中國經濟成長的景氣循環。

扣除1989-1990近兩年天安門大屠殺事件而引起的衰退﹐中國過去二十五年有近雙位數的經濟成長率。2008年美國次房貸觸發全球金融危機,對中國好像全無影響,令不少人對中國奇蹟的崇拜。臺灣逃兵、投奔中國而發跡騰達的前世銀副總裁林毅夫兩年前更樂觀表示中國經濟成長還可以持續20年沒有問題。

III、經濟成長已步入減緩衰退的歷史軌道

但在2012年,中國經濟數據全線告急。用電量 、出口、進口和企業利潤等數字,均顯形勢不妙。 《人民日報》在2012年5月22日更引述專家警告,中國正面臨出口、消費、投資三頭馬車同時失靈。香港匯豐銀行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urchasing Managers' Index,PMI) 側重表現中國私營製造業部門景氣。其數據顯示2011年10月起連續12個月收縮。到了2012年11月,PMI才在50%這條擴張和收縮的分界線之上喘定。十八大中共領導交班後,新領導層習李體製表示要通過加速「城鎮化」提振經濟,令中國股市在12月大反彈,結束了之前連續10個月的跌勢。但﹐且慢高興﹐畢竟股市已跌過深﹐反彈是必然﹐股市繼續探底將在下面再敘述。

2012年是中國官員保八保衛戰的一年﹐結果無法保八﹐經濟成長率為7.8%﹐創下13年新低。2012年底,中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2013年的經濟增長目標多次調降﹐後來定調並維持在 7.5% 。已經正式放棄了保八。過去20年舉世矚目的中國發展模式,已經走到盡頭。二高二低的經濟模式已經到盡頭,所以中國經濟成長模式面臨需要改變的時刻,觀察指標儲蓄率是否有降低,內需消費是否增加,國進民退是否改變,經濟成長的雙頭馬車政府消費及政府投資,是否有效轉軌成民間消費及民間投資。

雖然中國官方公布的2012年12月製造業及服務業景氣回暖,但匯豐2013年 1月4日公布以中小企業為採樣重點的匯豐中國2012年12月PMI指數(採購經理人指數)為51.7%,低於11月52.1%,不但是連續第三個月下降,還創下2011年8月以來新低。專家表示,這反映民營服務業景氣寒冬尚未過去。看來,大家已經大幅調低對中國經濟的期望,並接受了中國的高增長時代,已經結束 。

以下更新的統計數字證實了中國經濟增長走到盡頭﹐證實市場對中國經濟成長的擔憂。

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發布數據顯示,2013年4月份,社會物流需求較3月有所下降。同時,4月工業用電量下降,物流需求與用電量齊降 印證中國經濟走弱。中國國家統計局公布的5月經濟數據顯示,工業生產成長較去年同期放慢至 9.2%,通膨趨緩至2.1%,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連續第15個月下滑。貿易數字反映出中國國內及國外需求不振。總體新訂單次指數摔至47.1,創10個月來新低。中國在五月的出口成長率比去年同期者上升1 % 遠低於路透社調查預估的上升 7.3%, 此是一年來最低上升數值﹐明示新出口訂單進一步萎縮。五月份出口美國的數字下降1.6 %, 這是連續三個月下滑﹐同樣的﹐對歐洲貿易也下降9.7 %, 也是連續三個月下滑。美國與歐洲分別是中國第一與第二的出口區。另一方面﹐五月份進口下降0.3% ﹐較原先預期上升6 %低甚多。

中國國家統計局公布中國四月零售物價指數CPI上漲了二.四%,而生產者物價指數PPI( Producer Price Index for Industrial Products)則持續下探,下降了二.六%。值得注意的是,PPI創連十四月下滑記錄﹐凸顯經濟增長乏力。數據指出中國當前是工業品通縮,非消費品通脹。

最近﹐2013/06/20匯豐發布中國6月(偏重私人產業)製造業PMI初值為48.3,並較5月終值(49.2)下滑,繼續站在榮枯線下並較上月終值下降外,創下去年九月以來9個月的最低點。PMI資料顯示製造業運行放緩,中國製造業活動在五月份委縮﹐是七個月(去年10月起)來第一次﹐現在六月份又見連續收縮。
中國國家統計局7/01公布(偏重大型政府、公家產業)6月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為50.1%,創4個月新低,較5月下滑0.7個百分點至50.1,也再度瀕臨轉折點50,顯示景氣依然疲弱。由於對景氣波動較敏感的匯豐中國PMI已連續2個月低於50,法人推估7月官方PMI低於50的風險將升高。由PMI觀察其細項,新訂單指數下降1.4個百分點至50.4,生產指數下滑1.3個百分點至52,生產經營活動預期指數下降2.2個百分點至54.1,反映對未來2至3個月生產經營活動持樂觀態度的製造商比例持續下滑。

由於景氣轉弱,市場持續下修2013年中國GDP增長率。五月份以前,摩根士丹利也加入瑞士銀行(UBS AG)和巴克萊集團(Barclays Plc)的行列,下砍中國經濟成長預測。香港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俗稱大摩)以喬虹為首的經濟師在報告中寫道,大摩將中國2013年國內生產毛額(GDP)預估增幅從8.2%調降至7.6%。瑞銀和蘇格蘭皇家銀行集團(Royal Bank of ScotlandGroup Plc)將GDP成長估值下修至7.5%,巴克萊現在認為GDP將擴張7.4%,澳盛銀行集團(Australia & New ZealandBanking Group Ltd.)將中國2013年成長預測從7.8%調降至7.6%。現在﹐這些公司必然進一步下修2013中國在下半年的經濟成長。

全球經濟逆勢持續,美國經濟復甦仍舊不穩,歐洲經濟也還深受債務危機打擊。中國國內外需求皆減弱。中國製造業自去(2012)年9月以來,產出增長而新訂單減少,導致成品庫存上升。進一步確定﹐中國第二季及下半年的經濟成長將繼續衰退下滑。難怪中國副商業部長鐘山悲觀地說﹕ "國內經濟面臨下滑的巨大壓力﹐而對外貿易的穩定發展仍然面臨大挑戰「 (www.mofcom.gov.cn).

的確﹐中國對外貿易不但面對國外需求疲弱﹐而且也面臨其他國家的價格上的競爭挑戰。

IV. 中國經濟衰退面臨崩盤無解

二○○八到二○一○年間,當全球多數國家經濟因為美國次房貸金融危機而處於衰退或復甦緩慢之際,中國經濟持續成長、不見衰退﹐GDP平均增幅達九.七%﹐是各國經濟成長表現最好的。有人視為奇蹟﹐臺灣中國黨媒體大大宣傳﹐馬桶也加速傾中步劃﹐簽訂ECFA。

然而﹐當時許多經濟學家並不表示奇怪。因為中國靠著擴大信用貸款,加上為了2012北京奧運了﹐中國政府在2008-11灌注$2.5 trillion USD大筆金錢以刺激其經濟﹐ 大興土木於鐵路、橋樑、機場、公寓等工程建築﹐地方建設﹐體供大量的工作機會。結果是﹐中國經濟避開世界性的經濟衰退、失業率大升的困境。這段「奧運景氣」 的確使中國仍有兩位數的成長率。可是這些工程卻不會產生或產生極少的economic rent。畢竟﹐錢用在沒人住的鬼屋鬼城(ghost cities) 或沒經濟價值的鐵路等建設是不可能生產價值去償付所花的資金。「奧運景氣」迷惑矇騙了外界﹐北京奧運結束後﹐經濟敗像終於開始顯露出來。

即便在金融危機過後,中國信用貸款增速仍快於GDP增幅。由於出口對中國經濟的拉動力已不如以往,信用擴張成為中國經濟成長的關鍵力量。Nomura首席經濟分析師Zhiwei Zhang告地說﹐中國今年下半年GDP成長率將低於7%﹗

2013年一季度已經過了,結果迎來的是﹕GDP7.7%的增長,中國放棄保八。為什麼?是缺了北京奧運時的擴大信用貸款﹖不是﹐2013年中國信貸總額同比增加60%,M2增長15.8%。放了這麼多錢出去已不能拉動經濟,外需仍然疲弱,內需無法提振、製造業產出的進一步下滑及其對勞動力市場的負面影響無法防止。可以這麼說,大宗物品價格下降﹐產生通縮(deflation )﹐也逼使資金熱錢逃離中國等。根據疲弱而矛盾的經濟數據﹐中國已經黔驢技窮,再也找不出任何拉動經濟增長的辦法。

天空烏雲密佈轉暗﹐2012年是中國十三年來經濟成最低的一年﹐這是中國泡沫經濟破滅的開始。

V 、國際資本看空中國

美國是二○○八 年金融海嘯的發源地,今年﹐雖然近期經濟成長未有突出表現,但美股卻能持續反彈,已經創下四年多以來新高;至於近期「安倍經濟學」 發功﹐日圓貶值的日本,日經指數更一度 寫下五年來的新高,已經成功超越金融海嘯發生前的記錄。

正當美國與日本等國際股市,歡喜慶祝大盤指數創下 四、五年新高或歷史記錄之際,中國股市卻始終跌跌不休,呈現低迷不振狀態;上海綜合指數在金融海嘯發生之前、二○○七年十月十六日收盤創下六○九二.○六點的歷史高峰,在2013年四月二十六日收在二一七七.九一 點,四月二十六日收在二一七七.九一 點,與前述高峰比較,跌幅竟高達六十四.三%。兩個月後、2013年六月二十七日﹐「錢荒」 因素當催化劑﹐股市多空戰火激烈,滬指再重創收盤1950.01點,深成指報 7544.33點。中國股市不僅沒反彈回覆至金融海嘯前的水準,而且還是一蹶不振、一路走跌、中國散戶慘賠﹐ 難以止血。

不少外資機構認為中國經濟面臨崩盤﹐頻頻發表看空中國股市的言論。中國經濟暴露的問題越來越多,我們綜合中國經濟潛伏著許多風險。中國經濟經很難再用投資來拉動,只能坐等泡沫破裂。

從近期看,中國經濟至少存在大家公認的四大風險,包括(1)房產泡沫、(2)地方政府債務、(3)民間借貸和(4)企業轉型。

就是因為此些風險因素﹐國際資本認為中國經濟復甦乏力而看空中國。他們認為龐大的中共地方政府債務問題解決路徑不清晰。更嚴重的困擾是﹐中國發生「錢荒」問題﹐6月份以來,中國「銀行間隔夜拆借利率」走高,從月初的4.5%,一路升到20日的13.44%,是歷史新高﹐盤中更一度達到30%。銀行銀根吃緊﹐真是諷刺到家。

中國官方報導﹐這次「錢荒」實際上不是沒有錢,不是中國政府收緊銀根,此由中國的貨幣存量卻同時創高,突破人民幣100兆元,兩者呈現強烈反差的現象可看出。至5月底,中國廣義貨幣餘額達到104.21兆元,比去年同期成長15.8%,整體而言,資金市場並不缺乏流動性。這次「錢荒」是資金在金融市場「空轉」套利,業者過去幾年恣意擴張,貸款增加過猛。錢沒有用在正確的地方,沒有進入實體經濟。資金透過影子銀行流入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和民營企業,尤其是房地產市場,相對於此,產業部門融資管道則長期受遏制。信貸擴張遇上放緩的經濟增長時,等於進入了死路。而中國債務已在呈現比例上升,這是一個極大的惡性循環,這種惡性循環是全世界經濟危機史上都不曾見到過。

中國主流媒體包括新華社、中國證券報以及大量的平面與網路媒體今年春開始熱烈討論外資正在「做空中國」的話題,他們持續報導紐約掛牌的安碩富時中國25指數基金(FXI﹐iShares FTSE China 25 Index Fund)做空股數飆升的現象。FXI是目前規模最大的中國股市ETF(開放式股市指數基金) ﹐到3月底為止,FXI的空頭部位已經升高到4,860萬股,放空比例3.2%,創下 2007年以來的高峰。統計資料還顯示,投資者在3月份及4月23日為止23日為止撤出FXI金額超過 10億美元。FXI具有相當的指標意義,也誘發海外資金售出香港A股,造成4月份A股欲振乏力的走勢。
 
此外﹐對沖基金(HEDGE FUND)經理人查諾斯(Jim Chanos ﹐揭發Enron假帳弊案、放空安隆股票而聲名大噪) ﹐在4月5日一場投資說明會上,聲稱中國金融危機的骨牌似乎已經開始倒塌,他認為中國發生一定程度的金融危機已經存在相當的必然性。Chanos 自2009年來不看好中國經濟﹐他放空(short) 中國在香港上市的股票(China Has Been and Will Continue to Be a Bad Place to Invest: Jim Chanos, By Bernice Napach )
 
接著索羅斯(Soros)也於4月8日在中國舉行的博鰲論壇公開表示,中國的影子銀行、地方政府融資平臺以及房地產融資飆升,這些發展都與美國金融危機前的次貸風險具有類似之處,中國經濟潛藏硬著陸的風險。

股神之稱的美國投資名人巴菲特(Warren Buffett)於五月四日在美國表示,他沒有投資中國的新計畫,因為中國「沒有競爭優勢」。巴菲特在2002年投資第一家中國企業是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 2007年11月中石油在中國A股市場上市前,他清空所持有23.4億H股(在香港上市的中國註冊企業)股份,獲利近10倍。他也在2009投資深圳比亞迪(BYDDF)汽車公司,看好其電動汽車及鋰電池產品。比亞迪的股價表現一度讓巴菲特帳面盈餘逾10倍,但2011年後表現不佳,讓巴菲特在2012年股東大會直言有些失望。

日本的經濟成長過程中﹐其輸出總值在其GDP中的比例只佔15 %,即使在經濟泡沫的時期。 而中國過去30年(1984 – 2012)出口佔 ~30% of GDP(見下圖﹐www.chinaglobaltrade.com, tradingeconomics.comtradingeconomics.com) 。
還有﹐中國的GDP中﹐有關投資貢獻的部分高達50%﹐如果僅僅依賴外銷出口及投資是不能不斷保持經濟增長的。

此外﹐我們認為尚有下列政經風險﹕
◎各級銀行呆帳、爛帳、壞帳金融風暴及房地產泡沫
◎政府貪官貪腐荒淫現象無法收拾
◎少子政策、老人人口海嘯的負面效應
◎工資大幅提高﹐人民幣升值﹐世界工廠外移、產能過剩 就業難
◎資源限制,能源缺乏、農產糧食危機
◎武力霸權搶奪四面豎敵
◎真獨裁、掠奪民脂民膏的假社會主義中國體制。

我們將繼續討論這些問題。 比較中國現狀惡劣與日本當年經濟衰退條件遠遠過之而無不及﹐中國房地產泡沫進一步膨脹、走向破滅的風險,高到離譜的房價風險和當年日本的房地產狀況很相似,加上上列政經缺失﹐中國經濟正在重蹈日本覆轍。中國經濟很可能在一次比一次薄弱的循環中﹐走向長期停滯。中國經濟將走進這個困境﹐是意料之中的。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作者李丁園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