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傳聞背後:中央加碼「去產能」(圖)

【看中國2013年07月24日訊】7月22日,鋼鐵、煤炭行業指數大幅低開,跌幅超過1%。市場傳聞,央行月初發布通知:嚴禁向產能過剩傳統行業新增貸款。這則傳聞最初風傳於昨日晚間的微博,並引發多方熱議。儘管準確度存疑,但傳聞背後隱藏中央動態:加碼「去產能」。相關傳統產能過剩產業更難言樂觀。

根據中國上市公司輿情中心觀察,這一未經證實的傳聞最先是由@WSJWEST 發出,隨後經@藍鯨財經記者內參網 和@IPO觀察予以轉發,影響甚廣。傳聞一出,輿論熱議如潮。業內人士紛紛發表看法。「坐等倒閉重組出現」某券商資管人士@買買提x 對傳聞影響如此評述道。

不過,人們在驚訝之餘,普遍對傳聞的真實性表示懷疑。交銀國際首席策略師@洪灝表示:「可信度非常低:可轉債歸證監會;公司債歸發改委;因此不可能用內部文件代越庖俎。」他還表示,這一傳聞規定違背了利率市場化的初衷:市場自由決定信貸資源配置。

持續發酵的傳聞引起新浪網、騰訊網等網路媒體的注意,甚至被外國財經媒體廣泛報導和轉載。根據中國上市公司輿情中心監測,相關傳聞被報導或轉載近20篇。也許是消息影響甚廣,消息源@WSJWEST 對此補充道:「信息來源上證決策,本博只是記錄信息原文。」

近年來,國家屢次提出要淘汰和關停一批落後產能。然而,相關消息總是「雷聲大,雨點小」。作為過去十年投資拉動經濟的代表,水泥、煉鋼、煉鐵、化纖、電解鋁和煤炭等產能過剩行業能否逐步淘汰,一直為輿論所高度關注。除了相關政策對宏觀經濟短期衝擊甚大,能否真正實現「調結構」的承諾,更是被輿論期待。因此,相關傳聞引熱議,也就不足為奇了。

調結構,即改變以投資,為拉動經濟增長單一模式。而淘汰過剩產能更是其中關鍵一環。如今,「調結構」已成為輿論共識,更被新一屆政府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在最近引人關注的「金十條」中,即有從金融角度,「引導、推動重點領域與行業轉型和調整」的表述。文件更是表示:「嚴禁對產能嚴重過剩行業違規建設項目提供任何形式的新增授信和直接融資,防止盲目投資加劇產能過剩。」而據新華社下屬《經濟參考報》的《多部委「釜底抽薪」去過剩產能》的報導,央行和銀監會將「實施嚴格的金融政策對產能過剩進行抑制。」因此,傳聞亦非空穴來風。

不過,「金十條」對「對產能過剩行業區分不同情況實施差別化政策。對產品有競爭力、有市場、有效益的企業,要繼續給予資金支持」的表述,顯然和傳聞中「嚴禁新增貸款」有所不符。此外,央行是否有許可權對融資中的「短融券、中期票據、可轉債、新發企業債」予以政策限制,也讓人懷疑。因此,該則傳聞準確性有待斟酌。

不過,毋庸置疑的是,新一屆政府淘汰落後產能的目標是明確的,決心也是強大的。今年年初,十二屆人大就有做出關於「關於推動淘汰落後產能  推進產業升級」的決議。6月初,中央更是下發了 《關於堅決遏制產能嚴重過剩行業盲目擴張的通知》的文件,措辭強硬。近日,根據工信部網站消息,工信部組織調研組奔赴各地落實相關政策執行情況。而「金十條」更是從金融引導角度,做出了明確表述。

尚且不論傳聞真假,準確度有多高。從另一個角度看,傳聞的廣泛傳播,也說明輿論對傳聞的所包含的淘汰落後產能強烈的期待。相關過剩產能行業對資源環境的破壞,和對資本的無效佔用,為社會所詬病。傳聞中的水泥、煉鋼、煉鐵、化纖、電解鋁和煤炭等十大產能過剩行業近年來遭遇寒冬更是不爭事實。這也在資本層面得到反映:以鋼鐵行業為例,據中國上市公司輿情中心統計,今年以來,中信鋼鐵指數下跌22.89%,過去兩年跌幅更是超過50%。而截至上週末,相關鋼企中報預告更是「慘不忍睹」:六成鋼企中報預虧預減。

但是,為什麼在行業不景氣和國家三令五申的背景下,相關行業去產能化仍然遙遙無期,甚至有重新擴張之勢呢?原因之一,就是作為利益鏈條中的關鍵一環和中央有關政策執行方的地方政府,扮演著尷尬的雙重角色。進一步說,這些現象——不加關停淘汰,甚至對引進新產能樂此不疲,更是和一切以GDP為政績導向的地方官員晉升機制不無關係。按理來說,市場經濟具有優化資源配置的屬性。當行業利潤率下降時,相關資本將流出。但是,非市場化的機制導致了行業非但沒有在做「減法」,反而在做「加法」。因此,真正淘汰過剩產能,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中國上市公司輿情中心分析師彭一郎認為,相關傳聞真假難辨。聯繫中央關於經濟不滑出「下限」的表態,消息的確耐人尋味。本屆新政府致力於從供給端改善經濟,這意味著在以投資穩增長方面,也將致力於調整投資結構。「去產能」的決心和力度將超出前屆政府。因此,在行業週期和政策高壓的雙重因素下,相關傳統產能過剩產業更難言樂觀。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作者繆欣君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