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13年07月24日訊】誰會想到豬也能重要到影響中美兩個大國之間的經濟合作?沒錯,我說的就是——豬。
5月29日,美國最大的豬肉製品加工商史密斯菲爾德食品公司宣布,同意被註冊在香港、實際運營在河南的中國最大豬肉加工商雙匯國際控股有限公司收購。該交易的收購金額——包括債務在內共71億美元、高出公告發布前一天史密斯菲爾德股票市值31%的溢價、迄今為止中國對美國企業收購規模最大——震動的不僅是華爾街,還有普通的美國公眾。
史密斯菲爾德在美國擁有一系列家喻戶曉的品牌,如Farmland、Armour、Healthy Ones、Gwat-tney’s 和Curly’s。兩家公司同時宣稱收購方案將提交給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CFIUS)審查。
觀察者們起初看好這次收購。消息發布當天,諮詢公司Compass Point Analytics總裁喬納森·加夫尼(Jonathan Gafni)對媒體稱,該交易有望被通過。他分析道:「收購波音公司和一個熱狗攤,顯然不可同日而語。不過也要看熱狗攤擺在哪裡。」作為美國前國家情報官員,加夫尼和CFIUS沒少打過交道。
然而,公告宣布之後的六個星期裡,美國公眾的情緒已經發生了變化。6月20日,美國參議院農業、營養和林業委員會發了一封公開信給財長雅各布·盧,要求這樁針對美國最大豬肉加工商的收購案要經過該委員會的嚴格審查。理由是中國對美國食品行業很可能有進一步的收購,從而影響到美國的整個食品供應,必須謹慎對待。
這封信得到了政府的批准。本月上旬,就在中美戰略和經濟對話在華盛頓舉行的同時,鄰近會場的另一棟建築裡,關於收購案的聽證會在參議院農業委員會的主持下召開,名目是「史密斯菲爾德之外:審視針對美國食品企業的外資並購」。
聽證會要求四位專家到現場作證,並回答參議院委員會15名成員的質詢。四位證人分別是史密斯菲爾德CEO、兩位教授和一位中美安全審查委員會(US-China Security Re-view Commission)的成員。
上世紀80年代之前,美國並沒有專門審查外資並購的官方機構。1945-1980年間,在美國對世界經濟的實質性主宰下,華盛頓也沒有這個必要來審查外國投資或設立批准委員會。重大收購往往產生於美國公司向海外市場擴張的過程中,而不是相反。
但是日本經濟在1970年代實力大漲,甚至和美國比肩而立,美國人開始覺得有必要自我保護——尤其是與這個對手在二戰戰場上相向的畫面依然鮮活在人們的記憶裡的時候。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CFIUS)應運而生。
今天,隨著中國在經濟規模上漸漸成長為美國的對手,美國人眼中日本人的臉被中國人取代。2000年,美國國會成立中美經濟和安全審查委員會(US-China Economic and Security Review Commission)。這個機構專門就那些有中國參與的、對美「意義重大」事務向美國會報告。
這個委員會的一些調查目標確有其事,例如中國的發展對全球能源成本和稀缺性產生的影響;但另一些則相對難以確證,比如「中國限制言論和信息自由對中美經濟和安全政策的影響」。中美經濟和安全審查委員會的廣泛職權,使得它在中美關係這個問題上有很大干預能力。
中美經濟和安全審查委員會還沒有對雙匯—史密斯菲爾德案表態,但這並不妨礙它的成員之一丹尼爾·施雷恩(Daniel Slane)利用聽證會來表達保留意見。有一些專門針對這樁收購,其他的則是對中國收購美國公司更普遍的擔憂。他的證詞如下:
◆雙匯收購史密斯菲爾德,是中國政府希望利用國有企業進行海外擴張的證據。
◆中國企業海外並購所需的強大的金融火藥,根本上來自於中國不公平地對人民幣匯率的「非法操縱」。
◆收購會導致美國和全球食品行業的進一步集中,從而損害消費者、小農場主和食品加工商,並且削弱美國在食品科學尤其是豬基因科學領域的技術領導地位。
◆收購與中國獲取外國「戰略性資產」的努力相一致,是其經濟轉型、擺脫低附加值製造業戰略的一部分。該收購(施雷恩在他的證詞中說道)是中國公司進軍美國食品業的第一戰,背後的終極原因是它們不得不要養活一個更富裕的中國。
在他的證詞裡,施雷恩提到他的委員會在2012年曾要求國會修訂批准中國收購美企的相關法規;在外企併購中國企業受限的行業,同樣拒絕中國對美企的收購;在現有的國家安全測試基礎上增加經濟收益測試;對由中國國有企業或國有控股的公司發起的併購進行強制性審查。
丹尼爾·施雷恩的證詞並不是唯一表明雙匯收購案可能擱淺的證據。兩位來自學術界的證人之一、西弗吉尼亞大學的尤爾莎·哈萊(Usha Ha-ley)是《補貼中國:國家資本主義、商業戰略和貿易政策》(‘Subsidies to Chinese Industry: State Capitalism,Business Strategy and Trade Poli-cy’,2013)一書的作者。她在證詞中稱:
◆中國的國家資本主義不符合市場經濟效率。中國政府設立了生豬和冷凍肉儲備,用以干預豬肉價格。中國的食品市場不是自由市場。政府對經濟的干預意味著基於規模經濟和更高效率的收購原則不適用於中國;
◆豬肉在中國是具有戰略意義的重要行業,雖然中國在生豬飼養和豬肉加工方面並不具備比較優勢。對史密斯菲爾德的收購和其他類似交易的結果,將是高附加值的活動如生豬養殖離開美國而被搬到中國。美國將失去其在食品製造業的競爭優勢,在食品供應上將不得不依賴於中國;
◆中國在諸如太陽能、玻璃、造紙和汽車配件等行業的全球價格優勢建立在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高額補貼基礎上。以免費土地、低廉原材料、能源以及貸款等形式的補貼,佔到這些行業總產值的30%。雙匯「幾乎可以肯定從河南省政府獲得了大量的補貼」。
◆雖然在雙匯的股權結構中,兩家中國私人股權投資公司、高盛和新加坡財富基金的股份共佔到47%,但它仍然是一家深受中國政府影響甚至是由政府控制的公司。雙匯在深交所的上市證明了它與政府關係的密切,因為在中國只有國有企業能夠公開上市。雙匯對史密斯菲爾德的收購併非是「孤軍奮戰」。
◆史密斯菲爾德旗下品牌進入中國將導致中國企業對其模仿。一些中國生產的仿製品將會被出口到美國以次充好,損害美國消費者利益。
◆雖然自己的產品已經成功進入很多國家和地區(如日本、韓國、巴西、北美和歐洲)的高保護性產業,但中國對一些國內產業仍會針對外國資本或進口進行保護。
另外兩位證人,史密斯菲爾德公司CEO,拉里·波普(Larry Pope)和來自達特茅斯大學塔克商學院的全球化專家馬修·斯勞特(Matthew Slaughter),在聽證會上詳細介紹了史密斯菲爾德並購案。他們將支持該交易的理由部分放在針對雙匯的批評的反駁上,但更多的是強調並購能夠為美國帶來的巨大經濟利益。
◆全球性公司的美國子公司,雖然不到美國商業總值的1%,但為美國生產率的改善做的貢獻卻不成比例地突出。在美國經營的外國公司貢獻了5%的全美就業、6%的國民總產出、14%的研發和投資以及18%的出口。(斯勞特)
◆在美投資的外國企業常常是各自行業的領頭羊。美國現在有超過2200萬人處於失業或半失業狀態,鼓勵外國直接投資是提高經濟增速和提供就業機會的核心途徑之一。批准史密斯菲爾德收購案,將向其他中國或外國企業傳遞重要信號,即美國是歡迎外來投資的。(斯勞特)
◆收購可以極大地惠及擁有46,000名員工的史密斯菲爾德和它的供應商、社區和消費者以及收購方雙匯,可以增加美國對中國的豬肉出口——因為外國供應商的身份,史密斯菲爾德目前對中國的豬肉出口還受到很大限制。不僅僅是史密斯菲爾德,整個美國的生豬養殖和豬肉加工產業都可以從迅速增長的中國需求中受益。(波普)
◆雙匯的高管層已經表示保持史密斯菲爾德現有產品高標準的決心。並購之後不會有任何改變。擁有史密斯菲爾德將會幫助雙匯改善自身的產品標準。通過這樣的方式,收購將會讓全球的食品安全形勢變得更好。(波普)
◆交易不會導致中國的食品進口到美國,在任何情況下,美國的食品進口都需要遵循嚴格的管控機制。(波普)
◆仔細檢查每一項重大的中國對美投資沒什麼不對,但針對食品行業並購的過度擔憂是沒有道理的,也不正常。跨國公司一直以來都在美國的食品行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許多其他行業也是如此。2010年,外國企業在美國的分公司解決了207,400名美國工人就業,出口了價值68億美元的產品。這樁收購理應被通過。(斯勞特)
關於雙匯—史密斯菲爾德收購案的激烈辯論,幫助中美經濟和安全審查委員會理清了它需要給出的結論,並據此形成對國會的建議。辯論也展現了美國等國家關於是否應該歡迎中國投資上存在的巨大分歧。
2012年,中國海外投資比上一年增加了14%,兩倍於中國GDP的增速,達到770億美元,佔到外國對中國的直接投資總額的69%。中國對美國的投資(包括新建和並購)增長了48%,達到54億美元——但和流入美國的外國投資總額相比,仍是小巫見大巫,佔中國對外投資總額比例也很小。
要實現在2050年成為高收入國家的目標,中國需要全世界的配合。隨著中國的壯大以及經濟的再平衡,中國公司將不可避免地將目光投向海外的市場、產品和技能,來持續提高生產率和收入增長。如果最大的「非中經濟體」——美國抵制中國這種自然的擴張,中國談何成功?
這也是為什麼關於中國海外投資的討論非常重要。一方面,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中國各方面強大的經濟參數,客觀上要求它進一步地通過海外投資融入全球經濟;另一方面,各國在經濟制度和文化等方面存在的巨大差異為經濟融合設置了有時看起來無法逾越的障礙。
中國投資的迅速增長意味著對海外社會更大範圍地介入,直接和當地的民眾發生聯繫。很多外國人會發現自己正在服務的是一家中國公司,甚至是中國人老闆。中國公司海外經營現在已經無法迴避直接面對主人,它們自身正在變成所在國家的企業公民,需要向該國納稅,並遵守其法律和文化。
亞洲金融危機期間中國政府的各項政策,很大程度上導致了中國出口在1998-2010年間的大爆發,但卻是以跨國公司和它們在中國的採購製造了巨大的出口需求為前提。當跨國公司把中國勞動力引入全球經濟體系時,西方國家看到了巨大的物質利益,同時省去了飛越千山萬里強迫自己融入中國文化的麻煩。
今年的中美戰略和經濟對話,重提了涵蓋所有經濟部門和投資階段的中美雙邊投資協議同時,提到了這樁重要的收購案。此前的2008年,兩國曾討論建立這樣一個雙邊協議,當時中方未將服務業放在討論之列,隨著次貸危機的爆發和歐巴馬成為美國總統,此協議被擱置下來。
這一次,中國的服務產業將進入討論範圍,自2008年以來,整個世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中國2012年的海外投資規模已經是2008年時的兩倍,而當時的美國將要面對的則是一場空前大蕭條。這之後一個越來越清楚的事實是,發達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之間的雙向投資,對於提振經濟和改善就業已經至關重要。相比五年前,中美今天都更樂於用建設性的方式來對待這一關鍵議題。
強大而無法阻擋的經濟潮流凸顯出雙匯—史密斯菲爾德案的重要意義。華盛頓方面對於該交易的批評是不合時宜和不明智的。例如,雙匯國際的財務狀況並不像批評者所說的那麼不透明,該公司在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很多銀行分析師都為其撰寫過財務報告,表明它的高成長和良好的收益能力;它實際上也並非由政府控制,如聽證會上兩個專家渲染得那麼嚴重。
如果收購最終通過了CFIUS和參議院農業委員會的審核,中國公司將有足夠的勇氣將美國視為一個有吸引力的擴張平臺。否則,它們將繼續避開美國,而將投資重點放在歐洲,後者在2012年吸引到了中國公司海外並購的33%,在歐洲,中國公司面對的投資限制要少得多。
中美經濟關係出問題必將損害到美國經濟自身。很多中國人不明白美國人究竟出於什麼原因反對這樁併購,他們會將這樣的拒絕看成是美國貿易保護主義的又一具體體現。這樣的代價無疑是高昂的。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