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浮於事」本是廉潔行為

【看中國2013年07月19日訊】「人浮於事」現在是個貶義詞,意思是機構重疊,人員過多,真正幹事的人很少。不過在古代,它卻是個不折不扣的褒義詞。

此語出自《禮記·坊記》:「子云:‘君子辭貴不辭賤,辭富不辭貧,則亂益亡。故君子與其使食浮於人也,寧使人浮於食。’」這段話是孔子說的,「食」指俸祿。「浮」是超過。這段話的意思是:如果人人都像君子一樣,寧願推辭掉富貴,安貧樂道,那麼天下就不會出什麼亂子了。如果所得的俸祿超出自己的付出,那就類似於貪污;只有付出超出了該得的俸祿,才能稱得上廉潔。因此,君子寧肯少拿工資,使「人浮於食」。

由此可知,「人浮於事」最早應該寫作「人浮於食」。大約到清代,人們已不理解這個詞最初的含義了,加上古代「食」和「事」同音,於是望文生義改成了「人浮於事」。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