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跌份兒」這個說法是怎麼來的

【看中國2013年07月03日訊】現在有些人嘴裡時不時會冒出一句:「唉!這太跌份兒啦!」意思是丟人現眼,不體面、失身份的意思。「份兒」變成了某種規格、氣派的標準尺度,夠了,就「夠 份兒了」;不夠,就「丟份兒了」。這個詞在北方,尤其是北京十分流行。凡是顯身份、擺資格、比氣派的地方,這個詞便不時地從一些人口中蹦出來。

但是「份兒」這個詞的來歷,你知道嗎!

其實這個詞在解放前就流行了,孫中山成立中華民國後才銷聲匿跡。最早,「份兒」就是「份子」,一份兩份的意思,說起「份子」那就要談到舊時代的服務行業,尤其是戲劇界發工資的一套制度啦!

舊時代的戲班子、澡堂子等行業,每人每月的工資都沒有固定數目,發放的辦法是將總收入分成一定份數,而各人又都有規定的份數,如100份,那麼老闆(或叫班主)得10份;唱主角的(也稱挂頭牌)也可得10份;其他人則根據分工不同而各得規定的份數。如「跑龍套」的得2份;送給維持秩序的警察2份;掃地的則 只能得5分,也就是半份;燒開水的能得7分,不足1份;澡堂裡專管收拖鞋的童工一般是3分。

這樣,舊時代各工種之間的收入,除了差別大小之外,就有一個「夠份兒」與

「不夠份兒」的說法了,拿夠份兒的人就有「份兒大」與「份兒小」的區別。

當某個人工作比較賣力,老闆(或班主)要增加他的工資,便可將他的「份兒」提高檔次,這叫「拔份兒」;如果他工作得不好,或得罪了老闆,就要將他的「份 兒」降檔次,就叫「跌份兒」,可見「跌份兒」就是降職降薪的懲罰,這可是既丟「面子」又丟「裡子」的事,誰也不想沾邊。

由此可見,在舊時代「份兒」的大小,顯示著地位的高低,錢的「份兒」決定

著面子「份兒」,錢「份兒」高的還希望「拔份兒」,錢「份兒」低的人更希望「拔份兒」,誰也不希望自己被老闆「跌份兒」,那就太難堪了。

不論「拔份兒」和「跌份兒」,只有那些「夠份兒」的人關心,那些只得5分或其他不夠份兒的人們,當然不會去想「拔份兒」「跌份兒」的事,只希望老闆能給夠份兒就謝天謝地啦!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