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房價高因行政壟斷力量
【看中國2013年07月01日訊】中國的房地產市場並不是一個真正的市場,而是由行政力量壟斷的。想實現房地產領域真正的市場化,讓房價回歸合理水平,非改革目前的土地、財政、產權等一系列制度不可。不做根本性的改變,中國人的住房夢在短期內恐怕難以圓起來。
2010年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藍皮書顯示,賣地等土地相關收入佔地方政府財政收入的比重在最近幾年連年攀升。2010年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藍皮書顯示,賣地等土地相關收入佔地方政府財政收入的比重在最近幾年連年攀升。
談到中國夢,恐怕中國人的住房夢是這諸多夢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如今的中國,無論何時何地何人,日常的談資中總少不了「房子」,而圍繞「房子」,最集中的議題之一恐怕就是房價了。
對於中國的房價,不要說我們自己,連很多國外的朋友都認為高得離譜,我們從眾多赴外的中國炒房團也可窺其一斑。那麼,中國的房價為何如此之高呢?我覺得根源在於供求矛盾。
從需求方面看,一是隨著人們收入水平的提高,對居住環境的要求自然隨之提升,而住房狀況無疑是居住環境的重要方面。二是中國的傳統文化使人們對土地和房屋的眷戀揮之不去。
自古以來,官商積累財富後總會大量置產,彷彿只有土地才是財富最終的安穩歸宿。另一方面,農村的蓋房娶妻不僅延續至今,也對城市居民的婚姻觀產生著根深蒂固的影響,先買房再結婚好像成了今天年輕人們默認的規則。故而,當今中國人的購房情結也就不難理解了。以上說的是需求的增加。
我們再來看看供給。很多朋友會說,中國的土地有的是,為何現在寸土寸金?不錯,中國不缺土地,但從制度上看,土地卻奇怪地並不富余。或者我們可以說,造成土地供給不足,恰恰是土地制度設計的目的所在。
第一,對耕地的嚴格限制源自所謂「18億畝紅線」。這是說,由於中國人多地少,為了保證糧食安全,我們必須守住「18億畝」耕地的底線,不可把耕地轉用他途。
此說法乍看合理,但仔細想來,如今農地拋荒嚴重,而糧食生產科技的提升早已不需要僵化的保持土地面積不變。更滑稽的是,在實際生活中,違背「紅線」政策,持續征地強遷的,恰恰是地方政府行為而非普通農民。
第二,另一個有趣的現象是房地產領域所謂的「大」、「小」產權之分。各大城市郊區總是有一些農民利用自己的宅基地或者集體土地建起樓房,因為城市房價貴,這些聰明的農民希望利用自己蓋的房子和城裡的房價競爭一下,即便比城裡便宜很多,他們也大有可賺。
可這樣的小算盤怎麼可能成功?政府一而再、再而三的強調,這些「小」產權房不可能獲得和城市「大」產權房相同的法律身份和地位,以此抑制「小」產權房的供給。「大」產權房尚且只有70年產權,「小」產權房的情況就可想而知了。
那為什麼土地產權要由政府說了算,而老百姓自己不能做主呢?這土地產權的相關立法,肇始於1982年12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建國後的土地產權史是一個不複雜但說起來也不甚簡單的話題,限於篇幅,這裡不再贅述。
但如果問,為何要將城市土地的私有產權變為公有,而在憲法中又給了政府徵收農村土地的終極權力?那答案就是政府的利益動機了。
2010年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藍皮書顯示,賣地等土地相關收入佔地方政府財政收入的比重在最近幾年連年攀升。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曾有報告指出,一些地方的土地收入佔到了當地財政預算收入的60%,地方財政已然可以說是名副其實的土地財政。在現有的法律框架內,地方政府得以大量低價征地,再通過控制供給,一小塊一小塊的以「拍賣」方式高價向市場投放。
這樣做的效果,一是炒高了地價和房價,二是聚斂了社會財富。失去「土地」這顆搖錢樹,地方政府的財政必將難以為繼,這也是為什麼地價、房價在近些年屢受政策打壓,卻連攀高峰的最根本原因。
總而言之,中國的高房價根本的源於供給不足,而這種不足的供給則是政府對土地的行政壟斷造成的。換句話說,中國的房地產市場並不是一個真正的市場,而是由行政力量壟斷的。想實現房地產領域真正的市場化,讓房價回歸合理水平,非改革目前的土地、財政、產權等一系列制度不可。不做根本性的改變,中國人的住房夢在短期內恐怕難以圓起來。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