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13年06月30日訊】中國經濟危機到了一個引爆點,習近平能否力挽沉痾?日前正式簽署的《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引起臺灣社會群情嘩然,而無數香港人正在準備走向中環。
上證指數再次處於熊市,與不久前達到高點時相比,已經下跌了20%。上週,因為對流動性的擔憂,同業拆借利率升至兩位數。週一,中國人民銀行公開發表了一份聲明,稱銀行體系流動性處於「合理水平」,同時要求商業銀行加強流動性管理,引導融資進入經濟領域中的實體生產行業。
《紐約時報》發表文章《中國經濟困境背後的政治意涵》,作者利明璋認為,中國看起來面臨著一個經典的道德風險問題。政府要麼允許違約和倒閉,要麼逮捕一些銀行官員。實際上,在調查銀行間市場的不正當操作時,中國已經逮捕了幾名銀行官員。
利明璋認為,如果不注意政治問題,就很難理解中國經濟:習近平繼承了許多挑戰,「考慮到這些挑戰,以及一場影響社會上許多強大利益集團的重大經濟改革即將到來的前景,共產黨的合理反應也許會是,封閉意識形態的艙口,糾正黨風,加強對軍隊的控制,並且提高對媒體(特別是網際網路)和教育部門的監督,隨後才啟動這些會引發不和諧的經濟變化。」
他認為,「即使習近平能夠成功地推動這些相當艱鉅的經濟改革措施(我們應該設想他會做到),中國的經濟增長可能也會慢於普遍預期」。
「七一」來臨,香港人該做什麼?
「七一」臨近,香港街頭很不平靜。《信報》發表評論家練乙錚的文章《往奴役之路的盡頭處》指出,梁振英政權對香港管治失控,無法對香港作出有效的政治領導和政策指引,無法對一個多元社會裏的人心作最低限度、必要的整合,終於把香港打「散」了。
練乙錚指出,「梁氏把紅旗遍插,其支持者吐氣揚眉非常得意,而香港的一般市民、反共人士、本土派、民主派,卻因此憂心忡忡」。但是他認為,特區當權者愈是仗權佔位倒行逆施,民心愈是背向,管治力就愈弱。
練乙錚說,維持社會基本秩序,中共主要倚靠對經濟發展成果分配權的壟斷,以及在必要時實施政權暴力──這就是具現代中國特色的「恩威並重」。他擔心,大陸這兩套「解決」無法有效管治社會的路數,看來很可能通過梁氏政權的通力合作引進香港。
練乙錚說,「黑夜快將來臨,你要不讓子彈飛,還得靠自己兩條腿,靜靜地走到中環」。
評論家李怡則在香港《蘋果日報》上發表文章《沉默的好人也會變成邪惡的同盟》,以更加激情的語言鼓動人們參加「七一」遊行。
李怡指出,「香港自由法治在褪色,核心價值受挑戰,香港不再令港人感到舒適,感到驕傲,你們都知道。但你們想:我能夠做甚麼?我沒有能力去挽救香港的沉淪,而且是否有了以上這些現象就意味沉淪也不知道。許多人曾經為香港民主、為香港前途吶喊過,爭取過,經二、三十年的奮戰,結果是面對中共這龐然大物,越爭取只見越向反民主反自由的方向倒退。上街抗爭,有用嗎?」
但是,李怡說,「極權社會的形成和得以維持,正是多數人的冷漠造成的」。「如果我們繼續對大話精容忍,對開始腐爛的香港政治慢慢適應,我們習慣了與謊言為伍,我們就會自己變成了我們憎恨的制度」,「七月一日,你知道自己應該做甚麼」。
大陸業者包攬臺灣人的「生老病死」?
臺灣和中國大陸歷經漫長與艱辛的談判,終於在日前正式簽署了「兩岸服務貿易協議」。但是,協議內容一經公布,臺灣社會的實時反應卻是「群情嘩然」。臺灣《工商時報》發表社論指出,此事充分顯示,「我政府之推動兩岸經貿自由化,亟需有一套正確的方法,特別是在對內溝通協調方面」。
社論指出,這次臺灣社會對服貿協議的不滿情緒很大,主要原因是,社會各界普遍未料到,該協議對大陸服務業者開放臺灣市場的程度,竟會「深化」到最貼近民眾生活的服務業別,包括美容美發、洗衣、餐飲、商品零售、醫院、通訊、視聽、租車等等,因而有人總括說,大陸業者將包辦臺灣社會的「食衣住行育樂」,乃至「生老病死」之相關服務行業。
社論認為,馬英九政府悶著頭和大陸談判服貿協議,而不給民間作些「預警」,是個不正確的作法。同時,在溝通協調上,未充分表述該協議讓兩岸雙方「對等互利」的性質,而是偏重於強調該協議「為臺灣業者爭取大陸市場」、 「協助大陸台商轉型升級」之優點。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