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應屆生求職難?看美如何幫畢業生找工作(圖)
【看中國2013年06月26日訊】美國目前的失業率為7.7%,但在中國,官方數據顯示失業率始終維持在4.1%,而有專業學者估計2012年6月中國城鎮失業率為8.05%,其中大學受教育程度的青年勞動者失業率高達16.4%。臨近畢業季,當中國的大學應屆畢業生為了公務員考試、招聘會、筆試面試等疲於奔命時,美國大學生也在經歷著非常相似的考驗。製作簡歷、參加校園招聘會、通過網路、報刊等媒體檢索招聘信息、聯繫家人朋友介紹工作……求職成了當下的生活重心,下面來看看美國大學畢業生是如何找工作的吧。
就業機制高度市場化
美國的大學生就業機制呈現出高度市場化的特徵,畢業生自主擇業,由市場來調節勞動力的供求。但同時,各大學和美國政府也設立了一系列的、幫助畢業生順利就業的機制。
成功的求職始於良好的職業規劃。美國各大學往往在學生二年級時,甚至甫進入大學校門時,就開始有意識地引導其進行職業發展規劃了。
美國大學中普遍設有就業服務中心。就業服務中心會開設有針對性的就業指導課程,定期舉辦各類與求職和職業發展相關的研討會和講座,幫助學生瞭解各類職業的性質,選擇職業方向,明確所需要的知識、技能和工作經驗。
同時,他們還提供各種就業相關信息,幫助學生聯繫實習、兼職的場所,傳授簡歷製作技巧、面試心得和職場經驗,以及講授相關法律法規,維護學生的正當權益。
除就業服務中心外,各院系也常常會舉辦本專業領域裡的職業發展講座與研討會,邀請知名校友和重要的用人單位前來交流指導,為學生解惑釋疑,並提供實習和工作的機會。
美國政府的主要作用是圍繞就業信息而展開。一方面,美國勞工部建有完善的就業信息網站,為雇佣雙方提供交流的媒介,成為大學生除學校以外獲取就業信息的最重要途徑。同時,它們也會定期收集和公布大量的就業統計數據,幫助學生分析各專業的就業現狀、崗位需求情況和發展前景。其中最有名的當屬美國勞工統計局每年編纂發行的《崗位需求手冊》幾乎已成為美國大學生的就業必讀書。
公務員職位缺乏吸引力
美國大學生的就業領域大多集中在社會服務部門和公司企業中。以2011年為例,有四成以上的畢業生進入了教育、健康護理、社會服務等領域,其次便是專業服務、商業服務、休閑接待、批發零售業、製造業、經濟金融業等社會部門。而進入公共行政管理領域、即「公務員」系統的,只有3%左右。
在美國,較低的收入、狹窄的發展空間、更遲的退休年齡和缺少挑戰性的工作性質,都使得公務員職位對大學生的吸引力頗為有限。至於隱性的高福利和灰色收入,在嚴格的社會監管體系下,更是不可企及。
在美國,當前以及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最熱門、最受歡迎的行業集中在醫學、審計和會計、工商管理、通訊、計算機科學、心理學、環境科學、偵查和犯罪調查等領域,其平均年薪都在6萬美元以上,且市場需求量大,因而成為眾多學子孜孜嚮往的人生舞臺。
大學生求職就業的法律保障
涉世未深的大學生在就業市場和工作單位裡均屬於明顯的弱勢群體,更容易遭遇種種欺詐、侵權行為。而美國完備的勞動法律體系為其求職、入職的全過程提供了良好的法律保障。這類勞動法律法規既包括國會的立法,也包括勞工部的法律法規和各州的地方性法規。
這些法律的核心目標一是保障所有求職者和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和良好的工作環境;二是促進就業公平,使所有的勞動者都能獲得平等的就業信息和機會,防止形形色色的就業歧視。
其中最重要的包括1963年的《同工同酬法》、1964年的《民權法案》、1970年的《職業安全與健康法》、1973年的《聯邦職業復興法案》、1990年的《殘疾人保障法》、2007年的《21世紀競爭力法》等。美國平等就業機會委員會負責執行和監管上述就業法案,並對違法現象進行審查。
美國勞工部則負責貫徹實施與勞動就業有關的各項法律法規,以不斷改善求職者、勞動者和退休人員的工作條件,促進就業機會,保障其包括養老和醫療在內的各項權益。
在萎靡不振的經濟形勢下,「畢業即失業」的難題,同樣擺在了許多美國大學生的面前。
在這種情況下,絕大多數畢業生會重新審視自己的職業發展規劃,嘗試轉型,或者放低姿態,從一份兼職或沒有報酬的實習工作做起,以積累工作經驗和人脈資源,為將來正式步入職場做準備。
許多畢業生最大的憂慮,反倒是如何養活自己,避免做「啃老族」。與沒有正式工作相比,無法獨立生存才是令許多美國年輕人最為難堪的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