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生產的鋼材和鋁材佔了全球生產總量的幾乎一半。
《金融時報》週一(6月17日)發表分析文章說,在西方市場難敵廉價的中國貨物的時候,生產過剩正在對世界第二大經濟自身造成嚴重威脅。
文章說,在歐盟威脅提高關稅抵制中國光伏板傾銷歐洲市場之時,中國國內的太陽能工業正在面臨生產嚴重過剩的威脅。
面臨產品過剩的不僅是光伏板工業,實際上,《金融時報》的文章說,從鋼材、鋁材、水泥到化工、大屏幕電視,中國工業都在面臨生產過剩的困擾。
積壓的產品導致國內市場和出口價格的下降、利潤縮減,給已經在掙扎的經濟增長帶來更多的不穩定因素。
補貼模式難以為繼
《金融時報》分析說,生產過剩的根源在於中國的工業政策。大量的政府補貼,使得整整一個行業一夜之間就冒了出來。
地方官員拿著政府的撥款,希望創造奇蹟,為自己的升遷鋪路。
但是,《金融時報》的文章說,這種經濟模式很難持續。
文章指出,生產過剩不是一個新問題,但中國政府對應2008年全球經濟危機的策略,導致過剩更加嚴重。
中國生產的鋼材和鋁材佔了全球生產總量的幾乎一半,水泥佔了世界生產總量的60%。
中國去年7.8%的經濟增長率是13年來最低的。儘管經濟在冷卻,新的工廠仍在迅速增加。
鋁材的價格近年來持續猛跌,一半以上的鋁廠是在虧本經營。去年中國生產的水泥只用了三分之二。
積重難返
《金融時報》說,中國的手機市場是另一個很好的例子。中國中央政府,特別是地方政府,以巨額補貼投入希望短時間內創造出像諾基亞、摩托羅拉那樣的品牌,主導世界市場。但最終因技術更新跟不上只能佔據低端市場。
《金融時報》的文章說,好幾個分析報告都得出相同的結論,中國在某些工業領域對世界市場的主導地位主要依賴政府補貼。
文章說,隨著中國經濟增長放緩,新一代領導人似乎比前任更下定決心解決生產過剩問題。對已經出現過剩的工業,新建項目的審批將受到嚴格控制。
但是,《金融時報》的文章指出,北京一直以來試圖控制生產過剩。但中央的努力遭到了維護自身利益的地方政府的激烈抵制。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