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考官曾因泄題被判腰斬

天氣轉暖,高考、中考又將如期而至。考季凶猛,自古如此。在中國,博得前途、獲得良好的出路、改變自己乃至家人的命運,考試是唯一的辦法。只有考上了,才能走出去,才能得到更多的機會,因此,從古至今,人們都對考試十分重視,而且特別重視它的公平性。

中國,考試也經歷了一個發展和成熟的過程。隋唐之前,比較時興的是舉孝廉,也就是推薦有才華者當官。但它的弊端迅速顯現,主要就是舉薦者(多為官員和貴族)有很大的徇私空間,可以用舉薦的權力來獲取利益,從而堵塞底層的上升空間。而國家也無法獲得真正的人才。於是,科舉考試就應運而生。無論是誰,都可以參加各級考試,一步步走出來。雖然它依舊有著殘酷的一面,但就選拔人才而言,它已經是相對合理、公正的了。道路崎嶇,但這畢竟是條道路。

考試五花八門 考生自己寫榜單

科舉考試初期,可不是只有八股文,詩詞歌賦都考過。《茶香室叢鈔》引明朝著作說,元朝在沒有滅南宋的時候,是用元曲來進行考試的——出上一個題目,讓考生填曲。難怪元朝戲曲如此發達,合著考試選拔的都是編劇編曲。無獨有偶,北宋徽宗年間考試,要求考生看著畫說出一句唐詩,「得畫外趣者登高第」。所以有「宋畫元曲,千古無匹」之說。當然,正史裡並無這樣的記載,也許只是個別考試的個別行為,但足以說明,古人的考試,並非像我們想像的一樣索然無味。

考試內容繁雜,考試方式也不太正規。唐朝時候,考試竟然不將試捲上考生的名字糊起來。考上考不上,全由主試官說了算,叫「通榜」,這就為走後門兒大開綠燈。有時候主試官不想看卷子,乾脆委託給不相干的人來定榜單,甚至會找考生來寫榜單,這也太不嚴肅了。有一年考試,考官竟公然在考場裡說:「諸位都是一時英俊啊,可惜了,無人來救。」當時在場五百多考生,面面相覷,不知道他想說什麼。有個七十多歲的老考生叫袁樞的,問了一句:「您……啥意思?」考官答:「沒有榜單啊。」合著他懶得看卷子,榜單竟然沒寫。

袁樞說:「要不,我來吧。」主考官聞聽大喜,立刻把這個艱鉅的任務給了袁樞。袁樞真不含糊,接了紙筆,稀裡嘩啦一揮而就,寫完了,就是狀元那名字還空著呢。考官問:「那狀元是誰啊?」袁樞說:「狀元啊,非老夫不可。」得,他就這麼成了第一了。

作弊和泄題 招致最嚴厲的懲罰

人生總要經歷許多大大小小的考試,但如果覺得某個考試可以耍小聰明,那就大錯特錯了。

明朝有一種專門的太監,叫隨堂秉筆,就是抄抄寫寫的記錄員。以前招收這個職位,是由司禮監推薦,到了崇禎年間,就需要考試了。崇禎十二年夏,司禮監負責人叫李承芳,他手下有個叫顧三聘的,想考隨堂秉筆。千不該萬不該,顧三聘找到一位王建鼎,代寫了一篇作文,當做考試答題交了上去。結果被人告發,這下子,老上級李承芳也救不了他,只好上報。得知情況的崇禎皇帝二話沒說下了指令:顧三聘杖斃,王建鼎發往南海子,一輩子別想在宮裡混了。

大名鼎鼎的四大才子之一唐伯虎也折在作弊上。弘治年間,唐伯虎考取了順天府的解元,次年和江南著名的富二代、好友徐經(旅行家徐霞客的爺爺)一起進京會試。由於有老師梁儲的推薦,唐伯虎到北京後就投奔了考官程敏政。程敏政曾經考到過順天府第二名,所以對這位才華橫溢的晚輩非常喜愛,還為他的詩集寫了序言。有考官提攜,又滿腹詩書,狀元還有跑嗎?於是整個輿論都預測唐伯虎將會是本科狀元,引起了參考考生的極大不滿。考試過後,一道偏題竟然真有兩個人答對了,於是大家紛紛猜測,這兩個人就是唐伯虎和徐經。這時有人告發程敏政有意泄題,雖無真憑實據,但弘治皇帝還是把此事做成了欽案,由錦衣衛(只有皇帝親手抓的案子才由錦衣衛出面)將程敏政、唐伯虎和徐經逮捕,嚴厲審問。半年多之後,因為證據不足,三個人才被釋放,程敏政已經身敗名裂,出獄三天後就病死,唐伯虎和徐經也因為過於狂傲,被永久剝奪了士子的身份,不得再參加科舉考試。這件案子還殃及了無辜,據說答對這道偏題的是王陽明,但皇帝為了避嫌,把他從第一降級,點的狀元是倫文敘。

當然,最為大家熟悉、也最慘烈的考試泄題案,就是清朝雍正年間的俞鴻圖案了。在閩中督學負責組織考試的俞鴻圖,因為家人受賄,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泄露了考題,結果被判腰斬。俞鴻圖受刑後蘸著自己的血連寫七個「慘」字才斷氣——這讓嚴苛的雍正下決心,廢除了腰斬一刑,俞鴻圖也作為最後一個腰斬受刑者而留在了歷史中。

考試萬花筒 氣著皇帝 嚇著老儒

●唐朝有一位宋岳,怎麼考都考不上。他覺得是因為自己這名字不行,岳(繁體為岳),腦袋上壓著一大山,怎麼可能出頭呢?就想把那「山」字給去了,可那樣就變成「獄」了,依舊不咋地。一狠心,兩邊的「犬」旁都刪了,改名叫宋言了,還真別說,中了個解元。為啥啊?說不清楚。反正那屆的主考官馮涯被參作弊,宋言後來也從第一被抹到了第六十五名。這位宋言還真有信心,第二年再考,終於中了個第四。

●到了宋朝,考試就嚴多了。科舉的時候,皇帝還親自出題。《東軒筆錄》裡說,有一次宋太宗出的題目是「巵言日出賦」。他去看考生們答題,一邊看還一邊說呢:「最近舉子們風氣比較輕薄,寫文章不往深裡想,就追求早交卷。現在我出這題,比較深奧,就是為了讓考生們好好思考,扭轉這種蘿蔔快了不洗泥的惡劣風氣。」結果話音未落,考生錢易交捲了,把宋太宗氣得破口大罵,將此人轟了出去。從此以後,皇帝都對科考失去了信心,竟然十年沒有舉辦考試。

要說這事,也不全賴考生,誰讓他出這題呢?「巵言」,就是隨便說說的意思啊。

●宋仁宗年間有位楊窴(音田),是一心想得狀元的。為啥呢?因為他得過解元,會試考了會元,最後考小賦給皇上看,要是皇上點了狀元,那就是連中三元了。另外一個原因,就是他哥哥是樞密使晏殊的女婿,有背景啊。

信心滿滿,參考之後,他求他哥哥找晏殊,想預先看看自己得第幾了。

回覆讓他失望,第四。楊窴氣得直拍桌子:「不知道哪頭驢得了我的狀元了。」合著人家比他考得好,就是驢。

這頭驢叫王安石。本來穩穩拿了狀元,誰知道皇帝閱卷的時候,看到其中有一句「孺子其朋」,不高興了:「這話犯忌諱,不可魁天下。」犯啥忌諱了?這話是周公教育周成王的,皇帝不樂意了。要說楊窴的運氣還是真好,第二名、第三名都是官員應試,考多好沒職稱(宋朝可以先當官後考試,但沒有名分),也不能當狀元,於是,狀元就給了第四名楊窴。他真的連中三元了。

可惜的是,楊窴身體不好,沒多久就死了。連中三元不容易,連中三元又沒當官,沒給政府做貢獻,歷史上還就他一個,也算留名了。

●北宋末年,金兵南下,帶頭的主帥叫粘罕。這粘罕對中原地區的科舉考試還挺好奇,上來就辦了場考試。結果,磁州人胡礪得了第一。粘罕先傳令不要公布成績,然後到考場中,召集年老考生集合,說是要給他們免試。一大堆老頭兒們爭先恐後,都跑粘罕馬前跪著。

粘罕拿著馬鞭,指點著說:「你們這些老奴,你們有才嗎?要是有才,年輕時候就考中了。現在你們都老棺材瓤子了,還參加考試,僥倖得官了,肯定覺得自己時日無多,為身後打算,還不可著勁兒貪污啊?對國家有啥好處啊?年輕人也不是好東西,你們這些老頭兒中肯定有人收錢,替年輕人代考。呸,老的小的都不是好人。本來打算殺了你們,可你們還沒來得及犯罪呢,又想把你們都轟回家去,可你們遠道而來也不容易。得了,最後還是讓你們考了一場。你們這些人,以後要老老實實,報效大金,不老實,必殺無赦。」

一番話,把這些讀了一輩子書的人訓得戰戰兢兢,磕頭如搗蒜。最後,除了胡礪以外,漢人一個都沒上榜。

考場百態

進考場搜身出考場也搜身

清朝的查慎行在著作裡說,從道光皇帝開始,舉人在正式場合裡要穿青衫,參加大考後落榜了,去了國子監讀書,則可以穿回其他衣服。這大概是身份的一種標誌吧。不過要在明朝,穿青衣進考場可是有嫌疑的。明朝就有考生用藥物在青布上寫字,這字跡平時看不見,需要偷看時,弄點水打濕衣服,字跡就顯露出來了。據說,這個辦法來自古代帝王的青紙詔,哪個皇帝想發出去份密旨,就會寫這樣的詔書,讓人偷偷帶出宮去交給大臣看。沒想到,後來成了考試的作弊手段。只是這樣的藥物,到了清朝就失傳了,小抄就此打不成了。

古人的考場叫做貢院,北京的貢院,就在現在北京站正對面,國際飯店的後身兒那一帶。考試可不是一天能考完的,要一連考上好幾天,所以考試不僅要帶筆墨紙硯,還要帶吃喝用度的東西。於是,進場搜身也就成了必須的。搜完身,考生要進入屬於自己的小隔斷,除了打水或上廁所,不能出去。有的考生在裡面憋屈,加上精神緊張,往往會崩潰,藉著打水的功夫,直接就跳井自殺了。

有趣的是,在清朝的科考中,成都考場不僅進場要搜身,考完出場還要搜身。這又是為什麼?原來,成都貢院是設立在三國時蜀漢宮殿的舊址上,據說房子上的瓦片都是三國舊物,每片瓦長寬都有一尺多,旁邊還有一行小字:「臣諸葛亮造」。本著秀才不走空的原則,很多考生考試之餘,就順手牽羊往外帶,於是就出現了出場搜身的奇觀。到了乾隆三十年,朝廷終於下了決心:這麼搜身太麻煩了,乾脆把所有「諸葛瓦」拆掉,盡數送到北京。也不知道這些古老的瓦片,最後流落到了什麼地方。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