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話英倫:做飯!英國孩子必修(圖)


新的教學大綱將烹飪列入了「必修」課程。到14歲時,學生要能夠做出不同種類的20道菜。

學文、學理、學做飯!烹飪將列入英國中小學必修課程,但學做飯的目的不僅是為了會做飯…

在像倫敦這樣的大都市,可以遍嘗天下佳餚,唯獨難找說得出名堂的、正宗的「英國菜」。說來說去,可能也就是炸魚薯條(fish and chips)了。而其「出身」,考究起來也頗有爭議。

好在英國人並不覺得難為情。中餐、法餐、義大利餐,哪樣好吃吃哪樣,沒有「英國菜系」一樣過日子。

14歲的孩子20道菜

可要說英國人對做飯滿不在乎卻也不對。比如,家長在考慮選擇學校時,往往要考察一下學校的食堂;而學校的開放日,烹飪課幾乎是必不可少的展示項目,一進校園便能聞到烤蛋糕的香甜。

到目前為止,對英國孩子來說,烹飪課仍屬於「玩」的範疇,烤出來的蛋糕拿回家,再難吃父母也得連聲叫好。

但是,政府新的教學大綱,將烹飪列入了「必修」課程。從2014年9月起,英國7-14歲的孩子,也就是小學到初中,必須學習烹飪。

到14歲時,學生要能夠做出不同種類的20個左右的花樣,比如餡餅、炒菜、咖喱飯等等。

第二次校餐革命

烹飪課列為中小學必修課程,在英國是第一次。推動政府做出這個被稱為是「里程碑意義的決定」的,是英國的兩位餐館老闆。

丁布爾比和文森特(Henry Dimbleby and John Vincent)是「健康快餐」連鎖店Leon的創辦人。英國教育大臣戈夫委託二人考察英國中小學的校餐質量並提出改進建議。

歷時8個月、嘗夠了英國各地的校餐後,丁布爾比和文森特提交了他們的初步考察報告。將烹飪列為必修課程,也是在他們的報告基礎上做出的。

文森特在解釋這為什麼是一個「里程碑意義的決定」時說:

第一,孩子們要通過學做飯,懂得營養的道理,要知道食物是從哪裡來的。

第二,孩子們要能夠做出不同品種的飯菜,掌握必要的烹飪知識和技術,要能夠餵飽、餵好家人和自己。

第三,學校通過將烹飪列為必修課程,可以促進對飯菜營養平衡和校餐質量的監督,教學相長。

醉翁之意不在酒,做飯之意不在飯!兩位大廚是要藉此掀起「第二次校餐革命」。

「一朝天子一朝廚」

英國是歐洲發達國家中肥胖症比例最高的國家之一,英國兒童中,三分之一肥胖或超重。

8年前,英國電視名廚奧利弗(Jamie Oliver)向垃圾食品宣戰,發誓要把垃圾食品逐出校園,讓英國每一個中小學都能夠為學生提供熱菜熱板,掀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校餐革命」。從此,「校餐質量」一直沒有離開過報紙的標題和公眾的視線。

8年後,「革命」尚未成功,奧利弗也不再是政府的座上客。

奧利弗的「革命」靠的是政府注資。修建廚房、購買灶具、培訓大廚、平衡營養,樣樣花錢。想當初,奧利弗可以登堂入室直奔唐寧街10號,向首相布萊爾當面要錢。

要按奧利弗的模式維持英國的校餐,政府估計要貼近去600億英鎊。經濟危機了,政府沒錢了, 奧利弗「失寵」也是必然。

英國特色的「大食堂」?

丁布爾比和文森特的思路與奧利弗的不同。他們認為,靠政府補貼維持校餐質量難以為繼,校餐必須要能從經濟上自立,也就是不虧本,校餐革命才能真正成功。

兩位大廚成了政府的「新寵」,也就不難理解。但是,如何實現校餐的經濟自立,兩位大廚的建議卻極富爭議。

英國中小學生中,吃學校食堂午餐的,大約佔40%。60%的學生要麼吃自帶的盒飯、要麼到校門外買便當。兩位大廚推算,如果校餐要能自我維持,吃校餐的人數必須大大增加、翻一番,達到80%。

如何實現翻番?兩位的建議是,學校應禁止學生帶盒飯、禁止學生午餐時間出校門。

這不是強買強賣麼!不知兩位大廚有沒有聽說過中國大躍進時的大食堂?如果建議學生學以致用,自己下廚房做飯、吃自己做的飯,不更是一箭雙鵰嗎?

看來,「校餐革命」要繼續,革命的理論與實踐仍需磨合。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