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周國平:中國向何處去

 2013-04-26 04:53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中國社會種種負面現象原因正在於市場經濟尚未真正建立起來。半統制、半市場的體制使特殊利益集團得以形成,如果堅持這種模式,中國就難以避免上演腐敗橫行、社會潰散的「亞洲戲劇」;中國站在十字路口,何去何從,命運攸關

近些年來,中國社會種種現象令有識之士憂慮,也令普通民眾不滿。一方面,政府權力擴張,國企尤其央企獨大,公費消費囂張,官員腐敗猖獗。另一方面,農村強征強拆肆虐,城市房價飛漲,通貨膨脹嚴重,貧富差距懸殊,各種矛盾激化。原因是什麼?出路在哪裡?讓我們來傾聽兩位智者的分析。

眾所周知,吳敬璉先生是一位具有鮮明改革立場和清晰改革思路的經濟學家,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們經常聽到他的清醒的聲音。現在,在改革進程面臨中斷危險的關鍵時刻,他與另一位經濟學家馬國川用理性對話的形式撰寫了這部警世之作,值得每一個關心中國命運的中國人認真閱讀和深思。

有一種觀點把當今中國社會種種負面現象歸罪於市場經濟,作者指出,事實恰恰相反,原因正在於市場經濟尚未真正建立起來。本書的一個基本論點是,當今據稱已初步建立的「社會主義經濟體制」實際上是一種半統制、半市場的混合體制,而且政府的統制佔據著主導地位,其中隱藏著改革停滯乃至倒退的危險。

回顧改革的歷程,這種體制的形成有其歷史原因。為了避免社會震盪,中國一開始採用的是增量改革戰略,即在統制經濟體制下引入部分市場機制,容許私有經濟發展。這種政府主導的市場經濟模式曾是必要的過渡,但是,後來的事實證明,雙軌體製造成了權力尋租的制度環境,尋租的制度基礎擴大,遂使腐敗盛行。也就是說,半統制、半市場的體制使特殊利益集團得以形成,而特殊利益集團一經形成又成了改革的最大阻力,改革因此陷入了困境。

這種情形在最近十來年裡變本加厲,統制的成分大大加強,改革在相當程度上陷於停滯甚至出現倒退,許多領域裡國進民退已是事實。尤其是2009年實行「擴需求、保增長」的方針,4萬億元投資、10億元貸款主要給了國有大型企業和政府項目,意味著把巨量財富從居民家中轉移到了政府手中。央企在能源、原材料、交通、通信、金融等行業建立了強大的壟斷優勢,國企依托佔有公共資源和行政壟斷地位獲取巨額利潤並且自行支配,國有資產實際上變成了部門私產,同時也助長了腐敗行為。

另一個大受詬病的現象是土地財政,上世紀90年代初以來,土地成為尋租的重災區,地方政府低價征地,高價賣出,無償平調農民財產規模之大令人震驚。土地財政一方面使地方政府大發其財,助長了政府的奢靡之風和做大項目的浪費,另一方面使大批農民淪為流民,群體事件頻發,並且推高了房價,擴大了貧富差距。

凡此種種,根由皆是強化了半統制、半市場體制中政府統制的權力。可是,某些人卻為此大唱讚歌,把這些所謂強政府、大國企、用海量投資拉動GDP高速度增長的做法當作成功的經驗,譽為「中國模式」。作者分析了東亞的正反面經驗,尖銳地指出,如果堅持這種模式,中國就難以避免上演腐敗橫行、社會潰散的「亞洲戲劇」。

半統制、半市場體制本來就是一種過渡形態,理應向前發展,建立以法治為基礎的真正的市場經濟。如果把它固化,結果只能是不進則退,政府不斷擴大統制的權力,走向國家資本主義,由於少數權貴掌握著國有資產的處置權,很容易通過各種手法將其轉化為私產,所以實質上是權貴資本主義。這種情況又很可能引發極左力量興起,利用民憤用「革命」口號誤導大眾,要求回到完全的統制體制,從而使現代化進程中斷。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不能不相信作者的這一警告:中國正站在新的歷史十字路口上,何去何從,命運攸關。如果聽任改革停滯和倒退,中國社會就會陷入新的混亂和潰散。唯一的出路是重啟改革議程,堅定不移地推進市場化的經濟改革和法治化、民主化的政治改革。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財經網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