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新領導解讀蘇共崩潰 是否在誤讀歷史
【看中國記者李婉君編譯報導】《赫芬頓郵報》(The Huffington Post)3月19日(週二)刊登了Devin Stewart的評論文章:中國在正確解讀歷史嗎(Is China Taking the Right Cues From History?)。以下為譯文:
現在,中國的領導層過渡已經完成,新的國家主席習近平面臨諸多挑戰:從保持經濟增長,到打擊腐敗,污染及食品供應醜聞。然而,什麼是實現這些目標的最佳路徑已經引發分歧:習近平是否應該放鬆對社會的政治控制來配合經濟改革。
根據習近平對蘇聯的歷史及蘇聯1991年崩潰的解讀,跡象表明,習近平更傾斜於加強共產黨的正統。換句話說,習近平不會是戈爾巴喬夫。他不是一名改革者。
「為什麼蘇聯共產黨崩潰了?」據報導,習近平在近期的一次私下會議上提出。「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他們的理想和信念動搖了。最後,戈爾巴喬夫宣布解散蘇聯共產黨,一個偉大的黨走了」,習近平說。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習近平的結論是,西方的「自由」價值只是對「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的一個干擾,要實現「中國夢」,習近平建議他的黨也要保持對該國軍事的嚴格控制。
是北京領導人在誤讀歷史嗎?
首先,習近平陳述的「事實」是值得討論的。另一種對歷史的解讀是,蘇聯共產黨的倒臺,不是因為它動搖過自己的信念,卻剛好相反-因為它反對戈爾巴喬夫的改革。根據前美國駐蘇聯大使傑克·馬特洛克(Jack Matlock)的一次演講,他說,「戈爾巴喬夫明白,當他開始嘗試對蘇聯的改革時,蘇聯共產黨就開始反對它。因此,為了推動這個國家,他不得不撤消蘇共的權力。他把他們國家的利益置於了黨的利益之上,這位蘇共第一書記這樣做了。」
蘇聯的崩潰,根據馬特洛克,不是來自克格勃的政變未遂及葉利欽拒絕與戈爾巴喬夫妥協。
其次,習近平可能在得出錯誤的結論。可以肯定的是,沒有類比是完美的,但是習近平若想從歷史中吸取教訓,今天中國面臨的困境,是更像蘇聯在1980年代所面臨的,當時蘇聯經濟停滯,還是蘇聯的1960年代,經濟仍舊在增長?
習近平的解讀是,如果中國共產黨要避免崩潰,應該把1980年代戈爾巴喬夫的改革視為一個警世故事。這種觀點認為,習近平應避免蘇聯的「錯誤」-放鬆共產主義原則,放鬆獨裁統治。
另一種解讀是:問題是,蘇聯的問題不是因為它試圖改革,而是因為它在還沒有改革之前就出現了經濟停滯。
中國短期戰略是要保持政治的穩定,這對於像習近平這樣的個別領導人而言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領導層需要作出艱難的選擇。著眼於短期的穩定,最終可能會弄巧成拙。正如當谷歌決定退出中國時,我所提的。作為「世界上最活躍、最熱衷於過濾網路信息」的國家,難道中國能有革新嗎?谷歌董事長埃里克·施密特(Eric Schmidt)和賈裡德·科恩(Jared Cohen)在他們即將出版的新書《新數字時代?》中寫道。
可以這樣來看中國的困境:為了成為一個更具創新性、世界領先的經濟體,中國就必須開放政治。但這樣做,可能會帶來不穩定。作為一名領導人,像習近平,如果更感興趣的是自己的政治生存的話,那麼他今天選擇「穩定」超過未來(國家)的經濟活力,是可以理解的。
然而,中國的封閉體制將令其面臨的一些最大的問題變得混亂-打擊腐敗,促進創新和創業精神,確保勞工和環境的保護。今天你到中國,可能會聽到無數對腐敗的抱怨。習近平已清醒地認識到了公眾對腐敗問題的惱怒。他說,政府將嚴厲打擊貪官污吏,促進黨員更樸實的生活方式,其中許多(黨員)是億萬富豪。但是,如果沒有一個自由開放的新聞和信息獲取,這種努力可能是空談,貪污會阻礙經濟發展。
這同樣適用於促進改善勞工及環境標準。目前尚不清楚,沒有一個強大的、自由的公民社會,一個國家是否能夠真正解決這些重要的問題。此外,沒有一個開放的社會和在其教育系統中自由的思想交流,中國能夠過渡成為一個創新的經濟體嗎?它的獨裁統治,最終可能會令其最優秀的人才和企業無法生存,抑制創新,並把國家導入「中等收入陷阱」。最終,僵化的政治制度可能會失敗,產生出能夠迎接那些挑戰的領導人。
(譯文有刪節,點擊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