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行中國式公民投票
中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促進社會和諧,要靠好的政策。制定好政策,要靠好的制度。筆者建議實行中國式公民投票,目的就是建立一個高效有序的地方政績評估機制、一個高效有序的社會溝通機制、一個保障好政策的決策機制。
中共總書記、剛剛當選為中國國家主席的習近平說:「人們群眾對更加幸福、更加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黨的奮鬥目標。」執政黨的奮鬥目標明確了, 怎樣才能更好地去實現它?實行中國式公民投票,正是為了回答好這個方法和路徑問題。
本文探討中國式公民投票的主要方法和內容,探討其重大政治、社會和經濟意義。
宗旨與目的
建立中國式公民投票制度,其宗旨是建立一種符合國情、合法有序和高效權威的社會溝通機制,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使執政黨能更好地瞭解民意,代表民意,提高執政能力,使社會更加和諧,更具活力,實現經濟又好又快向前發展、人民幸福、國泰民安的目標。
以人民群眾的嚮往作為執政黨的奮鬥目標,需要瞭解廣大人民群眾在不同時期、不同環境下,嚮往什麼,有什麼具體願望與訴求。他們對教育、醫療、住房、食品、出行、治安、司法、環境、社保、環保、稅收、財政支出、經濟建設等事關他們切身利益的重大問題,其輕重緩急、解決方法,有什麼想法和意見?他們對領導有什麼要求?對領導作風及施政效果,滿意度如何?
在一個多元化社會中,回答這些問題從來都不容易。中國社會現階段的諸多特點,使這些問題的答案變得更加複雜。社會和經濟環境的複雜變化、社會結構的調整和迅速走向多元化,使社會利益關係特別複雜多變,人們的訴求特別強烈尖銳並互相衝突。在缺乏合理溝通和表達機制時,一些利益團體為了在激勵競爭中勝出,不惜採取各種手段,甚至是激烈暴力和其它破壞性手段,努力使自己成為各種聲音中的最強音。
這些原因造成了獲取信息的困難,也造成了執政黨科學決策和有效施政的巨大困難。克服這些困難,第一步就是要建立合法有序並且高效的社會溝通機制。
公民投票,在瞭解和掌握公民願望、獲取信息各種手段中,最具直接性、可靠性、有效性和權威性。通過中國式公民投票,執政黨能直接從公民那裡獲得關於他們願望與訴求的可靠信息,在此基礎上開展工作,實現黨群結合,民主集中,進而更好地實現執政黨的奮鬥目標。這是利國利民的制度創新,是推動中國政治體制和經濟體制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具活力和生命力的制度創新。
實施要點
要實現上述目標,中國式公民投票制度,應該把握好三個要點。
第一,週期與日期。通過立法,規定週期,約定日期,比如每年或每兩年一次,舉行全體公民投票。也通過立法,允許在週期性公民投票之外,必要時通過一定程序,啟動對重大問題的公民投票。
第二,內容與指標。為有效表達民意,投票指標的設置,可以考慮一主多輔。一主,即只設單一綜合指標,比如用一個指數,表達對地方政府的滿意度,或公民自己的幸福度,在個人投票的基礎上,獲得綜合指數,作為對地方政績考核的主要指標。多輔,即必要時可以在主要指標之外再設置一些輔助性指標,比如對地方教育、醫療、環境等民生指標的滿意度。
第三,管理與監督。公民投票由中央指導,省委省政府領導,地方執行,多方監督。國家立法,中央總攬,各方協調,制定規則,指導與規範公民投票。上級領導根據國家法律、中央規定和指導精神,領導下級行政區域的公民投票,確保其合法合規,有序有效。地方政府依法具體組織管理公民投票。中央、上級、外地政府和社會代表,對地方政府的組織和執行,進行共同監督。
雙重特點
根據以上要點設計的中國式公民投票制度,具有雙重特點。
首先,它具有公民投票制度的一般特點:
第一,普遍性:所有公民都有權參與,任何人不能被排除在外。
第二,直接性:不通過其他人或機構,每個公民都直接對重大問題表達自己的意見。
第三,依法和平有序:公民通過投票方式表達意見,其規則和內容都必須事先約定,大家遵守,合法有序,方能有效,這從本質上有別於通過暴力和其它破壞性手段來表達意見。
第四,權威性:公民投票結果的權威性,是公民參與的普遍性、直接性和合法性的結果。
其次,它還具有符合國情的自身特點:
第一,合法性,即依據中國憲法制定專門法律,在執政黨的領導下,依法行事。
第二,有限性,即只能有限議事,不參與決策,公民只依據個人感受, 對個人幸福感和滿意度進行表達,對地方工作進行績效評估,不對人事、經濟、施法、社會管理和其它黨政工作發表意見和發揮作用。中國式公民投票的宗旨和目的是建立有效民意表達機制,它不是權力機構,也不是政研機構,與行政和黨政幹部人事任免無關,不取代、減弱任何現有權力、政研和幹部人事機構的作用。實行地方公民投票後,這些機構仍然依法、依黨章和上級黨政部門規定和授權行使權力,進行決策並貫徹執行。當然公民投票的結果,供這些機構在決策時參考。
第三,非競爭性,即沒有任何黨、派、人之間競爭,除了法律允許和上級批准的投票管理機構,沒有其他相關的組織和宣傳活動。
第四,地域性,中國國土遼闊,地域間地理環境、風俗習慣、文化教育、經濟發展差異巨大,滿足民眾訴求的具體工作,也具有很強的地域性。與此相對應,為了做好這些工作而建立的溝通機制,也需要有地域性,因此,中國式公民投票更適合在地方進行。沿襲中國漸進式改革、穩步推進的傳統,可以考慮先從縣級行政區域開始,積累經驗,條件成熟後適時推進到地級市。即在相當長時期內,只在市和以下地方行政區域進行。
第五,地方黨政負責制,中國各級黨政機構實行的,是集體領導的原則。地方工作的重大決策,是地方黨政領導班子的集體決策,決策的後果,也應由地方黨政領導集體負責。因此,在公民投票前後與過程中,有需要說明、解釋和回應的問題,應該以地方黨政領導班子集體名義,而不是黨政機構和職能部門個人,或黨政領導之外任何個人和團體來解釋說明和回應。
中國式公民投票必須具有這些符合國情的特點,才符合其宗旨與目的。
公民投票制度的意義
建立中國式公民投票制度,對促進社會穩定,改變幹部作風,促進經濟轉型,深化政治和經濟體制改革,有難以估量的重大意義,是在複雜環境下抓住重點,做好各項工作的最佳突破口。
公民投票制度可以密切黨群關係,促進社會穩定。普遍性和直接性兩大特點,使公民投票所反映的民意,具有難以超越的真實性和權威性,使公民投票成為難以替代的黨群溝通機制。沒有任何一種其它社會溝通機制,在獲取民意時,比公民投票具有更高的普遍性和直接性,得到的民意信息具有更高的真實性和權威性。
中共「十八大」報告中實事求是地表示,目前中國社會矛盾明顯增多,教育、就業、社會保障、醫療、住房、生態環境、食品藥品安全、安全生產、社會治安、執法司法等關係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較多。實行公民投票,執政黨獲得重要渠道,可以更加系統全面可靠地瞭解廣大民眾願望和意見,並在此基礎上科學決策,更好、更有信心、更有把握地管理社會。
實行公民投票制後,人民群眾獲得一個合法有序表達自己意見的渠道,參與社會管理的程度提高,其主人翁地位和精神,對社會政策的滿意度也必然隨之提高。
有了合法有序、心平氣和地表達自己意願的渠道,非法激進甚至暴力表達的必要性相應降低,公民有望變得更加遵紀守法,社會有望變得更加穩定和諧,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有望變得更加文明高尚。
公民投票制度可以改進工作作風,提高幹部素質。現行黨政幹部制度,對幹部全面考察,長期培養,層層選拔,具有相當的優越性和成功之處,但遠非完美。其最大的弊端是,使一些幹部唯上不唯下,嚴重脫離群眾,導致黨群關係對立。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脫離群眾、漠視群眾利益等問題,中共中央高度重視,一再批評,努力糾正,但如何取得更好的效果,仍是一個挑戰。
建立公民投票制度,讓廣大民眾直接對地方領導進行績效評估,能夠為上級考察選拔使用幹部提供更加高效可靠的信息,使改變幹部作風的努力,不僅上頭抓,同時下面頂,從單純上面抓變成上下兩頭擠。這必將更加有效地促使各級幹部減少官僚主義,緊密聯繫群眾,時刻牢記群眾利益,從內心深處為群眾著想,為群眾抓大事、辦實事。
促進經濟轉型。中共中央和全社會對唯GDP主義,對粗放外延掠奪式經濟增長方式的危害性,早已有了充分認識。中共「十八大」報告認為,中國經濟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依然突出,要下決心要改變經濟增長方式,實現科學、高效、包容和可持續增長。而實現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一大困難就是對地方經濟考核指標的缺失。
一個地方的GDP、財政、就業等指標,是量化的、即時的,因此相對容易考核。一個地方的創新能力、管理水平、發展潛力、資源保護、教育環境、公民幸福感和滿意度等指標,則難以量化,且在時間上滯後,考核難度非常之大。考核的困難導致地方領導對這些指標的忽視,導致以形象工程和面子工程,甚至直接弄虛作假,來代替紮紮實實地做好這些工作。
體現科學發展、可持續發展的指標難以量化和滯後,使它們對地方工作難以起到約束作用,對地方領導改變經濟工作的指導思想難以起到應有的激勵和促進作用。
實現科學發展,最終是要讓廣大人民群眾得到更多的實惠,提高他們的幸福和滿意度,而這類信息,正是通過公民投票要表達的信息,也正是最適合通過公民投票來表達的信息。
通過公民投票獲得對地方政府滿意度的信息,雖非完美,但足以彌補現有指標體系難以克服的內在缺陷,從制度層面,為地方實現經濟轉型提供內在動力。
公民投票制度可以推動體制改革的深化。 「十八大」再次明確,繼續改革,深化改革,是中國的既定國策。李克強不止一次地指出,改革是最大的紅利。但是,對如何深化改革,尋找進一步改革的突破口,人們卻眾說紛紜,降低稅負,土地私有化和其它形式土地制度改革,城鎮化和城鄉一體化,收入分配關係改革和降低貧富差別,國企改革和打破壟斷,減少簡化行政審批,等等,都是人們關注的大問題。
而事實上,這些建議,往往是呼籲多年,難以落地,讓人產生審美疲勞。既得利益集團的阻力,使深化改革常常成為全社會的良好願望,也成為最高領導層的良好願望。更有甚者,很多好的建議,都曾經實施,但又被逆轉!1950年代初實現的耕者有其田,1950年代中後期即不復存在。改革開放的前15年,國家不僅放權於市場,而且大幅度讓利於民,財政收入佔GDP的比重下降了約2/3,此後趨勢逆轉,這個比重不斷上升,累積又增加了一倍。曾經轟轟烈烈的國企改革,大刀闊斧的精兵簡政,也成為了過去時。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歷史表明,對於中國來說,充分持續地享受改革開放的紅利,不僅需要不斷改革,使之永遠是進行時,還需要鞏固改革開放的成果,使之具有不可逆性。歷史還表明,保證改革永遠是進行時,鞏固改革開放的成果,需要我們重點關注決策機制,關注政府行為,而不是將注意力侷限在一個具體的經濟領域,侷限在一項具體的經濟政策。應該通過改革決策機制本身,來提高改革決策過程本身的合理性和科學性,使改革永不停滯,少走彎路,不走回頭路。
讓民意在政策制定中發揮更大作用,讓民眾更加廣泛直接參與社會管理,是社會決策機制改革的重點和目標。中國式公民投票,服務於這一目的,是決策機制改革的重大創新,在深化改革過程中,此「一子落地」,能「滿盤皆贏」。
公民投票是人類文明的結晶
公民投票作為人類文明的結晶,具有超時代的價值。實行中國式公民投票,符合時代精神,符合「十八大精神」。近年來,黨在瞭解民意,加強社會溝通方面,已經做了許多大膽創新和嘗試,實行中國式公民投票,是這一創新方向的自然延伸和關鍵步驟。
公民投票不是資本主義的專利。早在資本主義產生前數千年,人類就曾經使用公平投票作為重要的民意表達與決策機制。如同貨幣、市場、政黨、民主等制度與「姓資」、「姓社」無關,公民投票是人類制度創新的成果,是人類文明創造的重要精神財富,具有超時代的價值,與姓資姓社無關。
人類發展到今天,沒有貨幣、市場、政黨和民主的社會,不能成為先進、文明、強大的現代化社會。同樣,不通過公民投票,讓民眾直接對重大社會問題表達意見,也難以建成文明高效的現代化社會。
中國已經進入一個公民意識提高,訴求增加,利益多元的社會,一個高速發展、快速變化、信息爆炸、矛盾複雜、問題多發的敏感社會。這些特點,增加了社會協調和管理的困難,呼喚社會管理方式與時俱進,有突破性創新。
與時俱進保證了執政的活力,依靠群眾代表了執政黨的生命力。「十八大」報告重視、把握時代特點,要求全黨「著力把握髮展規律、創新發展理念、破解發展難題」;「勇於實踐、勇於變革、勇於創新,把握時代發展要求,順應人民共同願望」;「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發揮人民主人翁精神……最廣泛地動員和組織人民依法管理國家事務和社會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積極投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報告表示,「人民民主是我們黨始終高揚的光輝旗幟。要把制度建設擺在突出位置,充分發揮我國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優越性,積極借鑒人類政治文明有益成果」。報告還特別強調,「保障人民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是權力正確運行的重要保證。凡是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決策都要充分聽取群眾意見。」
中國式公民投票,尊重國情,順應時代潮流,符合「十八大」精神。實行中國式公民投票,一定會推動國家在政治、經濟、精神文明和生態環境等各個領域的發展,推動「十八大」精神的落實,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更加廣闊,更具活力。
(註:王一江教授是哈佛大學經濟學博士,現為中國長江商學院經濟學及人力資源學教授,明尼蘇達大學卡爾森管理學院終身教授,美國密歇根大學戴維遜研究所研究員。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本文編輯劉波。)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