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中國式孝心,你流淚了嗎?(圖)

 2013-02-16 23:19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1
    小字

成長是什麼?----是父母看著孩子的背影漸行漸遠。

一句「父母在,不遠遊」,看似做為孝親的善意提醒,卻讓子女心有挂礙,唯恐「子欲養而親不待」成真,以至於無時無刻不卷在一種莫名的夢魘中。

每年的大年初六,是母親的生日。照例我們為人子女的是要聚在一起為母親賀壽的,今天是她請客,我們剛剛結束了一頓「大餐」,母親講她有退休金花不完,然而我們知道她是為了子女付出,而無怨無悔。因為她那點退休金真的是少的可憐,她的日常開銷卻同是少的可憐,我們時常會「教」她如何多花錢,但母親畢竟是節省慣了,在她的認知中,只要能穿暖能吃飽,剩餘的錢能存下來,就是給子女積攢的財富,母親那一代人,沒有索取的概念,只有付出全部。

我攜小兒從她那裡告別,轉回自家中,就看到網路上一片哀傷的嘆息,大抵都是為了即將結束的新春長假,就要離開家鄉,返回都市去了,所以,悲從心底油然而生。因為我和母親都在同一座城市,雖然平日並不怎麼常常陪伴在她身邊,倒也少不了時常打電話互問安好,所以對那些發出哀嘆之聲的朋友,他們的感受並不能感同身受,但是,剛才母親送我出門的時候,同樣也是穿好了棉襖,在樓門口再三叮嚀路上注意安全。想必也是看著我和小兒的背影走遠不見後,才轉身回去的。每每想及藉此,也是無盡地惦念在心頭。

這一位網友寫的最為悲慼:年初五的早上,天上飄著雪花,我背著簡單的行囊從老家走出,老娘一直送到村東頭,頭上身上沾滿了雪花。我停住說,「娘,您回吧」。看著娘一頭一身的雪,我的眼睛潮濕了,「娘,您要保重身體」。我忍著不讓眼淚淌下來,轉身向前走去......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一文,可以說對幾代人都影響至深,彷彿那個讓年輕人無法釋懷的父親背影,啃噬著每一個遊子的心,常心懷咎責;而《遊子吟》裡的慈母手中線到身上衣,更是如影隨形,牽動著萬千遠遊孩子的心無日不寧。可是,這溫情究竟有多少人能夠承受?


父母雙親的背影(看中國配圖)

中國式父母講求的是「你好了,我就好了。」而隨著時代變遷,觀念更替,我更希望給我的孩子灌輸另一種觀念「我好了,你就好了。」我會告訴他:「你能走多遠就走多遠,被父母綁縛的孩子如何能走得暢快淋漓?」也許,隨著我老去的年齡與身軀,想法還會變,當病痛來襲,會更希望身邊有子女陪伴,但是,人活一世,並不圓滿。為人父母,既然講付出,那就請珍重自己。有屬於自己的生活重心,體現自我價值的精神生活,就不會早晚盯牢兒女,嘮叨著他們趕快結婚生孫子以填補晚年生活,卻往往製造了「隔代教養」諸多後遺症。要不就日日巴望著孩子回家省親,能做的就是搞些吃喝飲食,孩子走後又留下二老相對無言、各自心酸。這有什麼意義呢?

中國式孝心何去何從?

現代社會中整個親情關係難以輕鬆,總是在無奈、辛酸、心疼、負疚、討好,還要照顧別人情緒裡的小心翼翼,一旦對方的表現或反應不如所望,愛恨情仇、創傷憤怒就會接踵而來,這不正是我們平常總能看到的家庭矛盾衝突的導火索嗎?

中國人認一句話:父母在,不遠遊。這句話傳承於古時的農業社會,那時候社會分工少,更講求家族式發展。而隨著時代變遷,這句話的後半句「游必有方」就更顯現出來,遠離父母,離別家鄉,必定有原因和道理。放在當下,就是快速發展的社會行業分工精細且交叉發展,造成的人員流動趨勢不可避免。但是,又遠遠沒有達到可以將父母安排在身邊,一邊工作一邊供養的程度。這需要社會各個領域之間的配合,最重要的是社會福利或者說人口紅利,遠不及人們的預期。因此,我們才習慣了用煽情掩來飾經濟現狀的落後!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中國作為人口大國,老齡化的形式更加嚴峻。據目前威廉亚洲官网 的人口數據調查顯示,我國60歲以上人口佔總人口的13.7%根據聯合國人口統計畫分方法,只要超過10%即進入老齡化人口社會。最直接的後果是勞動力人口要供養的老齡化人口壓力徒增,再加上社會相關制度跟進的滯後,讓中國式孝心越來越力不從心。

以前是養兒防老積穀防飢,而如今養孩子像養特種兵一樣,從小就武裝到各個細節,參與各種培訓班,隨著獨生子女政策的持續實施,讓中國式子女的性別教育沒有了。過去家裡孩子多,通常是大的男孩子帶著小的男孩子養,大的女孩子帶著小的女孩子養,而如今養出來的更多是宅男奼女,性別表現卻越來越模糊,男孩子沒了陽剛,女孩子沒了婉約,全像是流水線上出來的模子,個性與素養愈發地成了稀缺的品質。缺乏獨立性與自信的一代少年,如何讓他們少年強,則國強?

中國式孝順是個藝術活,能不能做好卻是技術活

談到中國式孝順方式,以砸錢方式最多,在物質上滿足老人,做的更好一些的,會在精神上撫慰老人,最常見的就是將老人接過來一同居住,然而,兩代人的生活習慣不同,時常會鬧出矛盾,影響彼此的感情。所以,我們常常看到這樣的現實:有出息的孩子基本沒有放在父母身邊的。在實際生活中,還是養女孩好,為什麼這麼說呢?你看當父母住院的時候,到醫院去探望父母的,男孩都是穿皮鞋的,女孩都是穿拖鞋的。原因就是男孩都是來去匆匆,放下水果補養品說幾句客套話就走人了,而陪伴在老人身邊伺候著的,基本都是女孩子,在醫院待的時間長,穿拖鞋進進出出的比較方便。還是那樣講,計畫生育法讓這種選擇越來越沒得選了,就一個孩子,趕上生病住院的時候,是穿皮鞋的還是穿拖鞋的,那就看父母的福氣與運氣了。這又怎麼不是一種無奈呢?

中國人講孝順,今年過年的時候,婆母還對我講解了一番這兩個字的含義,她講:「孝順,多行孝才會事事順。」我卻固執地認為:養老還是要靠國家!因為,我們一生下來就是國家的人,況且我們總是吹噓這是個文明古國,所以我們要講文明的呀。講到國家養老,不得不提兩個例子。有一新聞講一位古稀老人趕上了「好政策」要辦養老金的申領,他要交齊4萬多塊,然後每個月可以領到72塊錢的養老金。我給他算了一筆賬,他要領46年才能將這4萬領完,當然了,咱也不排除這國家的「好政策」會更好,唯只願此老人能夠長命不朽。又想起另一則新聞,講一老人每月領3塊錢的養老金。別說3塊錢養人了,養狗都不夠......即便如此,還有官員講延退,一退就是五年,讓我們死在工作崗位上吧。

我們的養老制度,始終不夠明朗,始終讓老百姓看不到養老的希望。收入分配改革方案經過8年醞釀之後兩會之前終於公布,但讓公眾遺憾的是此改革方案並沒有把公眾反應最強烈的問題、當今分配問題的最大不公、矛盾最突出的養老金統一問題寫進收入分配改革方案中去,給公眾留下了最大的懸疑。那好吧,當國家擔負不起民眾的生計,所有的生存壓力只會是進入一種惡循環,就像養老,就像中國式孝心的表達,就像是春運造成的中國式大遷徙,每一處鐫刻著感傷與疼痛。

中國式孝心就是在我們文化教育根底裡過度強調「孝親」,這究竟對我們的親情關係演變是正向還是負向居多呢?以今日社會普遍欠缺人文素養來看,我倒寧願先求完善個人,亦即子女修養好自己,理解個體獨立的意義,有豐富的精神生活,懂得尊重他人,則就不需要依附別人的情感關係,以證明自己存在,也不會動輒擔心或論斷孝順與否了!

不要以為你現在年輕力壯,我們的父母也曾年輕過,你也會有老去的那一天。中國式孝心固然有待改善,而善待老人孝敬父母卻是人心德行,淵兮似萬物之所宗。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天涯論壇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