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達的荷蘭為何是自行車王國?(組圖)

北京大霧何時才能真正散去?


阿姆斯特丹中央車站的龐大停車場

走在荷蘭街上,欣賞各種各樣、五花八門的自行車,也是一個非常有趣的事情。有人開玩笑說:「荷蘭人是騎著自行車呱呱墜地的」。

荷蘭的小孩,很早就開始學騎自行車。一個週末,我們騎車去兜風。迎面騎來一家四口人。大一點的小女孩在前面領路,騎得飛歡。之後是父親騎著一輛拉兒童用的三輪車。而車上坐的不是孩子,而是母親! 最後哭哭啼啼地跟著的,是個小男孩。看上去也就兩、三歲的模樣,車子還有扶輪,車子後面還插著小旗。一他邊追趕前面的父母和姊姊,一邊哭喊道:「我現在很累、我現在很累······」。孩子含淚的「控訴」絲毫沒有得到父母的同情,母親坐在車上,一邊笑著,一邊鼓勵孩子:「騎得好,再堅持一會兒。」

阿姆斯特丹車站,號稱「自行車首都」,其擁有世界上最大規模的停車場。阿姆斯特丹的清晨,總是讓人感觸萬千。上班的路上,老掉牙的破車、漂亮的賽車、亮麗的彩車與西裝革履,運動服或牛仔褲,五花八門地交融在一起。思緒一下子就被牽回曾經是那麼熟悉的自行車歲月。

荷蘭是個先進國家,但為什麼會依然保持著自行車王國的稱號。除了這裡的地理優勢,一馬平川適合騎自行車之外,這還與荷蘭政府的鼓勵政策以及荷蘭交通安全政策息息相關。在荷蘭,公務員不能使用私家車通勤。一些大公司只有一些管理人員才擁有停車位,這也是在荷蘭做官的小小福利了。乘客可以攜帶自行車乘電車。電車設有自行車專用車廂。先生姊姊家的長子與他的女友環球旅行時,也沒有忘了各自帶上一輛摺疊自行車。

除此之外,自行車利用者的需求與願望,能夠非常有效地反映在城市建設規劃當中,也積極影響政府的城市規劃。一些大城市,自行車與步行者優先於機動車。荷蘭是首個嘗試「人車平權」的歐州國家。在住民區,建有「woonerf 」。 「woonerf 」,在荷蘭語裡,為「生活的庭院」之意」,被譯為「庭院式道路」或「生活道路」。1971年,庭園式道路的建設,最初開始於代爾夫特市。住民為使機動車減速,或者防止機動車進入生活道路,在街道上修花壇,鋪地磚和種植樹木。1975年,荷蘭政府採用了這個辦法,並且具體制定了相關設計的基準。之後,庭院式道路,在德國、英國和北歐普及起來。又稱為「living street」或「home zone」。 1981年,日本大阪阿倍野區長池町鋪設了首個庭院式道路。之後,在全日本各地也開始陸續普及起來。

初到荷蘭時,對荷蘭自行車道之發達驚愕不已。荷蘭的自行車道長達2萬9千公里。自行車,不僅擁有專用的車道、信號和隧道,還有自行車道地圖。尤其在我居住的城市,30年前才新乾拓出來,是荷蘭最年輕的城市。城市形成之際,是白紙一張,自然就可以「隨心所欲」的進行城市規劃。這裡,汽車、公交車和自行車車道完全分離,各有各的專用車道,剛來荷蘭時,花費了一段時間,才搞清各個車道。

荷蘭的自行車道建設,始於二十世紀初。當時,汽車正是價格飛漲的時代。荷蘭未參加世界第一次大戰,正好把預算都用在基礎設施建設之上。1970年石油危機爆發之際,荷蘭正值汽車大眾普及時代。高漲的油價給荷蘭當頭一棒,促使荷蘭人對自行車有了新的認識,與此同時,荷蘭人的環保意識也與日俱增,這些因素都促使荷蘭人開始著手發展自行車專用道的建設。1992年,「市中心街禁止自動車通行」該方針,通過居民投票的方式得以採納。

荷蘭政府和企業採取也實施一些相應措施支援自行車利用者。有的企業設有浴室,供自行車者使用。採取支援自行車通勤政策的企業可以得到政府方面的減稅,給員工無償提供自行車。有的企業還發給自行車通勤的員工積分卡。到了年末可以利用積分換取禮品或者旅遊。

2011年12月上旬,荷蘭首個自行車高速公路F35的首段正式開通。自行車高速公路F35這個工程,是由自治組織Regio Twente和噸特(Twente)地區的8個市政府聯合實施的建設項目。該工程預計在恩斯赫德(Enschede)市和Nijverdal鎮之間,修建一條高速而舒適的自行車公路。這次開通的路段,是自恩斯赫德(Enschede)市到亨格羅(Hengelo)市之間。全長大約60公里之內。大城市之間的自行車高速公路也開始拉開序幕。海牙到鹿特丹的自行車高速公路,也將於2013年開始建設。

荷蘭又走在時代的前面。不遠的將來,將邁進自行車高速公路時代。

今天早上,荷蘭電視臺也播出北京大霧的畫面,令人更加深刻認識到環保意識的普及刻不容緩。藍天,靠每個人去描繪。汽車尾氣排放是美好環境的大敵之一。號召放棄開車,這在剛剛進入大眾汽車時代的中國當下,不是一件容易之事。任何事物的發展和認識都需要過程。但如果現在開始著手修自行車路,讓開夠車的人從車道退下來好有退路。此外,認真分別垃圾和處理垃圾也是非常刻不容緩的課題之一。

深夜,感慨幾句。


推孩子的車。

本文留言

作者甍鳥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