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破空:《環球時報》何苦與現實過不去?
針對廣州《南方週末》改稿事件,盤踞北京的《環球時報》,再度出位發聲,以一篇題為《南方週末「致讀者」實在令人深思》的社評,加入攪局的行列。
該社評把矛頭指向《南方週末》及其支持者,但並不直接叫罵,而是擺出一副「有話好好說」的「柔性」姿態,按北方話說,就是「罵人不帶吐髒字」,體現《環球時報》近年偷偷轉變的文風:繞著圈子說話,竭盡忽悠之能事。其背後,則是中宣部的指令:堅持黨管媒體,手法與時俱進,研究網路語言,佔領輿論陣地,掌握網上輿論引導的主動權。
社評開篇引用《南方週末》官方微博(已被黨搶奪)的「致讀者」文,該文將南周新年獻辭改稿事件與廣東省委宣傳部長庹震完全切割;並假意為那篇低級錯誤百出的官方獻辭「致歉」。《環球時報》據此得出結論:事件得到澄清。並稱:「另據環球時報通過自己的獨立管道瞭解,所謂‘改稿’確實不是廣東省委宣傳部所寫。」「整個事件看來在最初階段就被擴散者造了假。」
果真如此,《環球時報》何不向社會公開它「自己的獨立管道」、及其具體證據?或者,建議民間也展開獨立調查,將結果兩相對照?看看到底是誰「造了假」?
《環球時報》嘲諷《南方週末》的支持者:「還有一些微博活躍人士。他們在現實中很分散,通過網際網路聯繫在一起。他們的威廉亚洲官网 支持者是遠在美國的陳光誠。」
13億人,哪個群體不分散?通過網際網路的聯繫,匯聚成無形力量,才正是《環球時報》及其背後勢力所害怕的;至於南周支持者,豈止陳光誠,更有廣大海內外華人,以及關注中國命運的國際社會。《環球時報》酸酸的調子,無意間,洩了底氣。
《環球時報》指控:「這些人提出的要求很激烈,表面上是針對具體的人和事,實際上誰都看得出,他們的矛頭指向了與媒體有關的整個體制。」無須說《環球時報》扣帽子,它不慎點到了問題的要害:正是那個一黨體制,扼殺言論自由,頻頻製造輿論醜聞。
《環球時報》接著說:「不管這些人願不願意,有一個常識是:在中國今天的社會政治現實下,不可能存在這些人心中嚮往的那種‘自由媒體’。中國所有媒體的發展只能是同中國大現實相對應的,媒體改革必須是中國整體改革的一部分,媒體決不會成為中國的‘政治特區’。」
《環球時報》道出了一個事實:當局悍然扼殺新聞自由;出於自身利益計,寧要經濟特區,不要政治特區。但,此類行徑,恰恰悖離人類文明的基本常識,那便是:中華民族同其他人類一樣,都嚮往言論和新聞自由,只是,他們的天賦權利,遭到極權者的橫蠻剝奪。拿謬論充常識,把鬼扯當邏輯,正是《環球時報》這類黨媒的品味。
《環球時報》宣稱:「像《南方週末》這樣出了風波時,它的大走向最終一定不會是一個‘意外’。它的結果一定會展示十八大之後中國政治的確定性,而非不確定性。」言下之意:由政治老人定下的十八大基調,確定不變。其實,《環球時報》是在向政治老人和特殊利益集團肉麻地表忠心,並對新領導人習近平發出嚴正警告:不得偏離十八大路線,你只是一個既得利益的看門人。
《環球時報》繼續忽悠:「即使在西方,主流媒體也不會選擇同政府公開對抗。在中國這樣做,一定更是輸家。一直以來有一些外圍人士試圖推動中國個別媒體搞對抗,他們是在坑這些媒體。」
在這裡,《環球時報》故意不提批評,只提對抗,把批評等同於對抗。不僅偷換概念,而且魚目混珠。對抗,可能是理性的,也可能是非理性的;然而,批評,卻是媒體的基本職能,批評與監督政府,在西方,正是主流媒體的主要擔當。《環球時報》的說法,進一步欺哄中國老百姓,以為他們都毫無國際常識,以為只有《環球時報》及其背後的特殊利益集團,才有出國撈世界的資歷。
至於「坑媒體」,究竟誰應該是這裡的主語?是篡改南周新年獻辭的庹震,還是捍衛報社自主權的南周人?是打壓新聞自由的當權者,還是聲援《南方週末》的普通民眾?誰在先、誰在後?孰為因、孰為果?《環球時報》的東拉西扯,不過是正話反說,自我現形。
《環球時報》斷言:讓媒體批評和監督政府,只能是虛幻的「政治遐想」,因為,「今天的中國根本沒有支持這樣做的社會基礎,全社會的真正注意力是搞經濟,發展民生,社會不希望國家前途有變數,毀了平靜生活。」
基於當今中國社會的演變與走向、尤其網際網路所展示的真實民意,《環球時報》這段話,應該改成:「今天的中國完全具備支持這樣做的社會基礎,全社會的真正注意力是官場腐敗、貧富懸殊,社會希望國家改變,毀了貪官污吏們的平靜生活。」《環球時報》,左則左矣,何苦與現實過不去?
《環球時報》聲言:「中國是‘打包的’,中國新聞決做不了同時期政治不能承受的單獨突進。」「否則我們就是瞎闖,事倍功半,甚至損害中國前進的大局。」人類歷史經驗提示,某一方面的單獨突進,比如新聞自由,更可能帶動社會或國家的整體變化。《環球時報》的這句話,實際反映了編導者內在的膽顫心驚。
至於「損害中國前進的大局」,不過是「損害中國停滯(或倒退)的大局」,又是正話反說。
接下來的一句叫喊,既是《環球時報》對公眾的恐嚇,也是對它自己的恐嚇:「別逼一份中國報紙扮演它無論如何也承擔不了的對抗角色。」事實是,除非官方逼它,再沒有別人能逼它那麼做。逼上樑山,《環球時報》的筆桿子們,實在需要從頭學習或溫習這個經典成語。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