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難死117人何以成了「顯著成績」
貴州去年礦難死117人,稱一舉摘掉死亡數第一帽子。貴州省人民政府4日發布消息稱,經過不懈努力,貴州省2012年煤礦事故起數和死亡人數大幅下降,一舉摘掉了戴了12年之久的「煤礦事故死亡人數全國第一」的帽子。(1月5日《京華時報》)
「不懈努力」、「一舉摘掉」,聽貴州相關方面的口氣,礦難死亡117人竟然成了「顯著成績」,值得官員們「彈冠相慶」了。該省去年發生煤礦事故58起,死亡117人,同比分別下降60%和58.1%,下降幅度確實不小。然而,下降幅度大的最主要原因還是原先基數大、底子沉,現在剛剛有了一點好轉,似乎還沒到「歡欣鼓舞」的時候。我們更期待的是「零死亡」——英國、澳大利亞等國家已經實現了多年煤礦開採零死亡。與「零死亡」相比,117人因礦難死亡,地方政府難道不應該羞慚嗎?
2009年9月4日,國家能源局煤炭司司長方君實表示,中國煤炭產量佔全世界煤炭總產量的37%左右,但事故死亡人數卻佔全世界煤礦死亡總人數的70%左右,百萬噸死亡率是美國等國家的30-50倍。之所以出現如此大的差距,除了技術原因和落後的生產管理模式,一些地方政府急功近利的發展觀、某些政府監管部門的失職失責又何嘗不是重要原因。礦難死亡117人竟然成了「顯著成績」,這標準未免太低了點,又怎能從根本上保障煤礦的安全?
還有更令人驚悚的:不少領域、不少地方,都制定有相應的「死亡指標」。例如,河南2010年就定下了全年事故死亡控制目標,不能超過2578人。其中,億元生產總值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控制在0.17以內,工礦商貿就業人員10萬人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控制在1.63以內,煤炭百萬噸死亡率控制在0.79以內……「死亡指標」的存在,已經成了某些領域的「護身符」和「保護傘」,為慘烈事故的發生營造出一個合法空間,甚至固化為一個冷漠的時代符號。命比天大,對生命的敬畏乃是最基本的人性——如此淺顯的常識,何以某些為政者和政策的制訂者們時至今日還漠然置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