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方二戰時曾提供中國軍人傷亡撫恤金

部分長眠在異國他鄉印度的中國遠征軍,他們的家屬曾收到過來自美國的死亡撫恤金。這份從未面世的檔案,就靜靜躺在美國斯坦福大學胡佛圖書檔案館。10月24日,重慶中國抗戰大後方研究海外檔案蒐集考察團學者徐重寧教授表示,該份檔案在國內尚屬首次公布,見證了中美攜手抗日的友誼。

撫恤金全部用美元結算

這份檔案名為「駐印中國軍人的撫恤金」,來源於美國斯坦福大學胡佛圖書檔案館。

該份檔案概述了1944年3月16日,史迪威將軍為駐印的陣亡或受傷中國軍人給予經濟補償的指令和詳細的補償方案。

徐重寧教授透露,檔案明確指出:撫恤金是對在緬北戰死、生病去世,以及在行動中因突發事件去世的駐印度中國官兵而設立,其中也針對致殘的官兵。撫恤金受益者包括死者父母或者最近的親戚。

徐重寧注意到其中一個細節——該指令的補償細則非常細緻,提出了士兵、連級軍官、校級軍官的具體補償方式,全部以美元核算。「同時,美方也考慮到兌換率的差距等,明確了依據何地何時的兌換率進行補償,設定得仔細詳盡。」

「根據蒐集到的檔案,我們發現,該指令雖在1944年3月16日發布,但補償從1943年3月開始實施,估計是那一年戰事尤其激烈,陣亡將士很多。」徐重寧說。

史迪威堅信中國士兵素質不輸盟軍

「這份檔案還特別提到了對駐印中國軍人提供撫恤金的原因。」徐重寧稱,中國遠征軍入滇緬作戰,很多官兵為抗擊日寇獻出了寶貴的生命。「當時,駐印遠征軍主要是孫立人、廖耀湘兩支王牌部隊,對日作戰屢建奇功。」

對於中國遠征軍頑強的抗日意志,美國給予了充分尊重。

新揭秘的檔案中明確寫到,設立撫恤金是「美國尊重中國戰士的微小表示,希望補償能幫助犧牲官兵的家屬或受傷致殘的士兵。」

在此之前,一些西方軍事觀察家認為中國士兵素質不高,戰損比很高。入緬作戰後,駐印中國軍人在胡康河谷戰役、同古戰役中的優異表現,讓史迪威將軍在日記中多次對中國士兵予以高度評價。

檔案中寫道,「史迪威堅信,只要領導得當,裝備良好、有醫療食品保障,中國士兵可以與任何盟軍戰士媲美。」

美方撫恤金額達百萬美元

由於當時中國大半壁河山淪陷,死亡將士們的補償事宜只能在非佔領區進行,通過國民政府中央銀行進行補償支付。

根據檔案記載,截止1944年9月5日,收到有887名死亡報告,賠付了203,500美元。此外,由於通訊不發達,另有「死亡補償部」口頭提供的關於戰區死亡報告為3,414人,賠付金額總計為1,036,000美元。

徐重寧稱,還有80封發出的陣亡將士信件由於地址不準確被退回,他們的親人或許永遠不知道這些戰士長眠在遙遠的印度。

補償執行難度大,首批補償後即取消

撫恤執行不久,美國發現其實許多受益者無法獲得補償——抗戰時期的中國交通、通信不便,無法如美國本土一般可準確送到家屬手中。而且,國民黨日益嚴重的腐敗現象,也讓撫恤金難以真正落實。

徐重寧表示,難得的是,該份檔案記錄下了美方和中方高層對「補償」的不同觀點。

首先,美方認為,撫恤金額多,資金管理難,且腐敗難以避免,一旦全面施行可能會給美方帶來難以監管的尷尬局面。

而國民政府也認為,這樣的補償可能會使中國政府陷於被動,因為國民政府並沒有對抗日中國官兵給予如此優厚的補償。更為嚴重的是,日本人或將利用此計畫做反動宣傳,抹黑中美的戰略關係。因此,這批撫恤金僅僅執行了一期,便被迫流產。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