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幹部標配 領帶塞毛背心 皮鞋灰濛濛(組圖)
基層幹部形象差,因穿雞心背心?
副鄉長戴彬火了。出現在相親節目《非誠勿擾》舞台上的他因為一件毛背心而引起了全國的關注。這個原本去找女朋友的副鄉長卻意外地把人們的注意力引到了基層幹部穿什麼的話題上。而主持人孟非關於雞心領毛衣的描述也不可謂不生動,一個基層幹部的標準照立馬在我們的腦海中浮現出來。
基層幹部的幾件套
基層官員「標配」:雞心領+領帶
四川閬中天宮鄉副鄉長戴彬參加江蘇衛視的《非誠勿擾》節目時,身著花格襯衫,藍色毛背心,一條白色的褲子。他的著裝引發了主持人孟非對基層官員印象的描述,他說:「我印象中的政府官員,冬天也穿一件西裝,裡面是雞心領的羊毛衫,天比較涼的時候穿一件,再涼點穿兩件,最冷的時候就三件,然後裡面打個領帶,把領帶夾夾在這個位置(雞心領領口),他們都這麼穿……冬天不穿棉襖,也不穿羽絨服,就這樣一件一件一件穿上去……」 的確,孟非的描述可以說是生動。我們周圍的基層官員,尤其是鄉鎮一級的官員大多是這幾件套,也幾乎成了官員的「標配」。
毛背心對中國人來說一點也不陌生,誰的衣櫥裡都有幾件在穿或者早就不穿的毛背心。早在五六十年代,毛背心就已經是大眾穿衣打扮的重要搭配,要是誰有一件漂亮的毛背心,那就可以稱為「時髦」了。
其實細細想來,基層幹部的「標配」豈止是一件毛背心加領帶?他們一般都穿著深色的西服或休閑裝配上一條西褲,鬍子被剃得很乾淨,(除非你遇到的是湖南祁東縣前常務副縣長、衡陽市衛生局黨組書記鄒愛民——他因為留鬍子成了網上「名人」)。除此之外,他們的頭髮油亮,臉龐偏黑,腳上的鞋總是灰濛濛的。
基層幹部標配之下的隱藏意味
「標配」把官員從群眾中區分開來
在《非誠勿擾》的舞台上,黃菡曾問男嘉賓為什麼基層幹部要穿著幾件雞心領打領帶而不穿羽絨服,身為副鄉長的男嘉賓說「這樣顯得莊重與穩重」。
「莊重與穩重」本身不是壞詞,但是這位副鄉長的回答讓我們不禁要問:基層幹部為什麼要「顯得莊重與穩重」?其實,這兩個詞用在官員身上,通俗點說,就是要「官有官樣」。雞心領毛衣加領帶的經典「標配」成了一個顯眼的標籤,成功地把幹部從群眾中區分開來。上文中提到的鄒愛民,僅僅因為留鬍子,就被人們稱為「毛官」。因為在中國,「不留鬍子」幾乎是一條官場潛規則,而一旦有個官員蓄起鬍子,就被「圍觀」了。
這樣的形象反映出基層幹部普遍的謹慎、中庸
深色西服、毛背心、暗紅色的領帶、灰濛濛的皮鞋——這樣的基層幹部一抓一大把。他們謹慎而中庸,儘管穿衣戴帽不是什麼大事,他們還是不太會作出嘗試,因為上述的搭配安全且能獲得組織的認同感,不顯眼,不會是「出頭鳥」。這跟工作是一種思維模式。中規中矩,不得罪領導,不讓同事側目。就算能力強,也要懂得藏起鋒芒。2006年9月14日,宜昌市夷陵區交通局副局長呂傳軍舉槍自殺。在外人的評價中,他是一個耿直的官員,都一個「能吃苦、能嚴管下屬及親屬、能喝酒、能爭取資金、能修路」的「五能局長」。但為了申請資金,他卻不得不給行賄40萬元,最終被調查。「想搞好基層工作,必須向上面領導‘意思’一下,這是很正常的。」知情人這樣說。為了做一個「正常」的幹部,很多人不得不背叛自己的「耿直」。
官員標配成為基本「成才」規律
官員的「標配」不僅是表現在穿衣戴帽上,更表現在如何說話和如何辦事上。這也是整個官員體系對個人的「侵蝕」,似乎漸漸把官員變成了「另一種人」。教育學者熊丙奇說過一句話,在目前的體制中,誰「體制化」得徹底,就會成為紅人。這已經不是個體的選擇,而成為一種基本的「成才」規律。而從相親的副鄉長戴彬的表現來看,他無疑是個體制化得很徹底的人了。
基層幹部形象本不在穿著,而在是否有能力和廉潔
我們時常倡導「為官一任,造福一方」,倡導「官員要想幹事、能幹事、干成事」,倡導「為官公道正派、清正廉潔」,但是這些與穿什麼衣服、梳什麼頭真沒有多大關係。基層幹部的形象又何曾真的在穿著上,如果為老百姓辦實事,如果在待人接物上不擺官架子、不開口閉口都是官腔,不受賄行賄、做違法的事,那麼老百姓誰管他穿什麼呢?
(本文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