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購網日均倒閉5.9個:泡沫破滅資本拉閘
退潮之後才知誰在裸泳。在經歷了兩年的大浪淘沙後,國內團購只剩下寥寥無幾的玩家。
國內團購數據機構團800報告顯示,今年9月,國內團購網站數量已縮減至2919家,較去年同期減少42%,這相當於每天有5.9個團購網站將自此消失。
過去一年,拉手網、團寶網、24券等團購網站發生了較為激烈的裁員、轉向、創始人與資方關係惡化等風波。風波過後,企業內部生態嚴重受挫,自我修復系統遭受重創。拉手網銷售業績從國內團購第一位跌落至三、四位,團寶網、24券從去年的前五位,已瀕臨關停狀態。
迄今為止,國內團購發展僅過兩年,從快速膨脹到迅速萎縮,這其中包裹著處於上升期的國內資本的浮躁以及國內網際網路創業者們簡單粗暴的競爭意識。
團購業,正在為中國網際網路創業敲響警鐘。
泡沫破滅,資本拉閘
國內團購業在2011年上半年前曾有過一段黃金期。由於參與門檻低,以及預付費資金模式的優越性,國內團購從2010年3月的兩三家,很快就發展成2010年年底時的4000多家,到2011年6月,該數字已接近6000家。
團寶網CEO任春雷對記者表示,從某種程度來說,資本對國內團購兩年間「過山車」式的發展起到了拉桿和拉閘作用。在2011年上半年,團購概念在資本融資中幾乎達到沸點。滿座CEO馮曉海曾以「沒融到5000萬美元就不好意思對外披露」來形容那段時期的團購融資。
2011年4月,拉手網獲得1億美元融資,估值11億美元,率先發起了國內團購的融資潮。在資本鼓動下,拉手網開始布局擴張打法,並牽引著整個行業向規模賽跑。
電商獨立分析師魯振旺表示,拉手的模式建立在率先獲得巨額融資後的「高舉快打」,讓其他競爭者跟隨不及,此外,企業在高速擴張期的淨資產收益率較高,拉手可以在上市後將風險轉嫁給二級市場。
但令其失算的是,美國IPO市場的大門從2011年6月開始對中國公司關閉。與此同時,Groupon上市後面臨的財務問題也加速了團購概念泡沫的破裂。資本對團購的理解,開始從交易額導向轉為毛利潤導向。此外,由於受到歐債危機影響,一些私募基金急於尋求退出,也加速著團購泡沫的破裂。
資本的突然「拉閘」,讓國內團購措手不及。拉手、團寶、24券都在2011年年底面臨著無私募跟投,也無法在美國二級市場上岸的尷尬局面。同一時期,倒閉、創始人與投資方糾紛等案例頻頻上演。
一名參與團購投資的投資人表示,以拉手為例,C輪融資估值11億美元,但從現在的資本市場來看,在美上市的噹噹、唯品會市值分別只有3.3億和5.3億美元,Groupon從上市首日的170多億美元市值一路縮水至28億美元,且尚未有見底趨勢,此前大多數投資團購的項目都很難保本。
為了抽出資金,一些投資者寧可選擇流血出售。公開資料顯示,拉手在此前的上市申請中估值僅約3億美元,相對C輪融資已縮水1/3,而又因為其他方面問題,拉手於今年6月停止了IPO計畫。
而為了獲得潛在買家,國內團購也開始在投資方的驅動下裁員、轉型,通過「瘦身」換取更為體面的財務指標。任春雷曾表示,其投資人要求團寶網裁員70%才願意繼續投資。今年上半年,拉手、窩窩團、滿座等團購網站都有不同程度的人員縮減消息被媒體披露。
為了尋求更廣泛的退出機會,一些投資者開始積極尋找並購機會。今年8月,騰訊投資的兩家團購公司F團與高朋宣布重組。有投資者認為,並購可以擴大規模、減少重複投入,並能引入更多的投資方拓寬資本面。
目前,國內團購馬太效應正在開始明顯。團800數據顯示,今年8月,國內團購前五名的市場總量已佔據整體行業78.5%的份額。除第一名美團網有較大優勢外,第二到五名市場規模差距並不明顯。這也意味著,國內團購還有很大的併購空間。
模式待考
國內團購的幻滅,也有模式理解上的誤區。趕集網CEO楊浩湧認為,這種誤區可概括為「團購模式與O2O藍海」的偏差。
本地生活服務的空間的確很大,但團購只是模式之一。此外,國內團購最大的成本中心來自於銷售人員成本,以及流量採集成本,但低於10%的毛利率根本無法覆蓋。團800創始人胡琛表示,由於目前市場的議價權在商戶手中,團購網站要想提高毛利率還只能停留在口頭上。
楊浩湧認為,團購立足於本地生活服務,但如果能減少大量的銷售人員成本,那麼團購就是一個好模式。
事實上,窩窩團、滿座、F團等團購網站也在積極尋找模式創新。馮曉海認為,團購併不是一個固定的模式,它只是為快速切入O2O市場而存在的一種初始模式。
胡琛則表示,用戶在團購網站上的核心需求是找到實惠的服務,而並不是要強調以哪種形式的折扣;對商家來說,就是團購平臺是否能幫助管理好它的顧客。胡琛認為,傳統團購模式、代金券、積分會員卡,三種形式在同一平台上的整合趨勢明顯。對於商戶來說,團購用於拉新、代金券用於拉回頭客、積分會員卡則有助於提升用戶忠誠度。
有投資者認為,團購網站目前應該加快轉型,通過模式創新來減少同質化競爭。他指出,國內團購的兩年發展,也是處於快速上升期的中國網際網路的發展縮影。國內的網際網路業態應從「快速複製、缺乏思考」的魔怔中走出來。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