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北京——「必須施壓」
不久前,中國總理溫家寶在布魯塞爾舉行的本年度歐中峰會上再度要求歐盟取消對華武器禁運。德語媒體認為,取消軍售禁令必須與人權問題掛鉤,而中國只有在受到壓力時才會在人權問題上讓步。
柏林全球公共政治研究所人權部負責人金澤爾巴赫(Katrin Kinzelbach)在週三(10月17日)一期的《新蘇黎世報》上發表的這篇文章中指出,只進行對話是不夠的,涉及人權問題,北京只會在權力政治考量中認為有利時才肯做出讓步,因此,為促使中國妥協,應將進行有關取消軍售禁令的談判作為一種施壓手段:
「常有一種意見認為,只有通過對話才能勸動中國這個黨國尊重人權。經驗表明,這一看法並不正確。……起始於1995年的歐中人權對話未能結出值得一提的果實。因為,雙方並不是談判,而只是談論,並是在擯除公眾情況下的談論。只有當從權力政治角度的計算中認為做出某種讓步可能有利時,北京在人權問題上才會有所動作。因此,必須將取消對華武器禁售令的老要求作為有關人權問題嚴肅談判的基礎。
2004年4月14日,德國聯邦議院辯論對華政策。政府總理施羅德發言,要求取消對華軍售禁令。
「當10年前,希拉克和施羅德要求取消禁令時,歐盟內部尚不可能取得一致。此後,陣線更趨對立。對立的一方是採取務實主義立場的國家。它們希望取消禁運,以避免使對華關係遭到不必要的壓力。另一方是強調原則的國家。它們贊同禁運,原因是,中國繼續侵犯人權。華盛頓也反對取消禁令。……而(武器)禁運本來就並非滴水不漏。1989年,歐盟只就一句表述模糊的話達成了一致。禁運的具體實施是各國自己的事情。由此形成的解釋空間被歐盟各成員國填入了不同的內容。斯德哥爾摩和平研究所提供的數字顯示,以1990年作為參考年份,去年,中國僅從法、英、德三國就進口了相當於2億美元的常規武器。」
交換手段
文章強調指出,歐盟對華軍售禁令並不能阻止中國的大規模軍備,原因是,中國的軍備主要依靠本國軍火工業,此外,俄羅斯大量增加了對中國的軍售。因此,是否取消軍售禁令,從本質上看,僅具象征意義:
「對溫家寶而言,取消禁令首先有著內政上的意義,因為,禁運是黨力圖除掉的一個恥辱的污點。正因此,歐盟只有在中國作為交換發出尊重人權的清晰信號時才能取消禁令。……
「溫家寶向歐洲政治家不止一次發出信號,希望在他離職前就能在禁運問題上有所突破。考慮到歐洲目前在中國面前的談判力量如何弱小,這是一個非常理想的前提。歐盟內傳統上忠於原則的國家應該有所行動。如果它們能許諾在(中國)釋放了繫獄的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劉曉波、批准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後便放棄反對取消禁令的立場,那麼,歐洲的人權要求便終於也會在北京得到應有的重視。」
原題目:「必須施壓」
本文節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