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搶地暴露中國樓市走向(圖)
國慶黃金週以後,中國房地產開發商們期盼的「金九銀十」行情還未出現,但是,各大城市的土地拍賣市場先熱了起來。
10月12日,保利旗下的一家子公司以32.95億元的價格摘得今年上海起拍價最高的一個地塊,而在此前的10日、11日兩天,保利又分別以總價45億元和21 2億元的價格拍得上海黃金地段另兩幅地塊。
連續三天,保利在上海土地拍賣市場接連出手,出手金額接近百億元,堪稱大手筆。
保利的行動並不是「個案」,而是近期以央企為代表的大型房企爭相在土地拍賣市場搶地的一個組成部分。保利是一家以房地產為主營業務的大型央企,實際上,就在近期,那些在兩年前曾被國資委要求限期退出的非主營房地產央企也開始在拍賣市場上大肆舉牌。
9月底,在北京的一場土地地拍賣會上,中石油旗下的一家子公司搶得昌平一幅地塊,在此之前,另一家大型石油央企中石化已經在北京的鬧市中心高價拿下一幅地塊。
央企在京滬兩地土地市場的的這股「搶地」行動,已經對各地的土地拍賣起到了示範作用。10月12日,二線城市武漢舉行一場拍賣會,多幅地塊以高溢價成交,一改上半年以來的冷清局面,其中一幅位於武漢市主幹道的地塊起拍價9.64億,經過一個多小時的激烈競價,最後的成交價達到了12.01億元。
央企的這種「搶地」行動,放在房地產市場依然承受著調控壓力的背景下,顯得十分觸目。本輪房地產調控在兩年前開始的時候,央企在一些大城市爭當「地王」的表現曾經引起輿論的強烈聲討,批評之聲甚至進入了當時正在召開的全國「兩會」的會場,國資委為此作出了非主營房地產業務的央企逐步退出房地產市場的決定,央企在房地產市場上的氣勢因此收斂了許多。
央企「退房令」是本輪調控政策中一項重要的政策,但相比於限購政策的推行,卻顯得軟弱無力,一直未能得到雷厲風行的執行。而現在央企又加大力度展開了對土地市場的投入,它向房地產市場釋放出的信號是十分清晰的。
本輪房地產調控展開以後,在政府推出的各種行政手段和市場化措施的作用下,市場已經改變了前幾年那種房價瘋狂上漲的態勢,國家統計局逐月公布的中國70個列入統計範圍的大中城市的房價數據雖然仍有波動,但總體上已經表現出了平穩狀態。
但是,進入今年以後,市場形勢已經出現了變化。由於經濟增速出現了超預期的下降,無論是中央政府還是地方政府,財政收入都出現了下降,在這方面,地方政府的壓力尤為沈重,因此,地方政府迫切希望通過不斷地推地來增加財政收入。
在這同時,宏觀經濟調控方向也確立了「穩增長」的目標,儘管房地產調控的政策未曾有絲毫改變,但事實上地方政府對放鬆調控力度以實現「穩增長」已經有了越來越強烈的期許。在這種種因素作用之下,對房地產市場的未來走向判斷已經出現了分化,不再是像前段時間那樣一邊倒地認為將繼續下降。
央企在中國的各種企業生態中,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一方面,它們有其作為一般企業的「經濟人」角色,哪裡有錢可賺,它的觸角就可以伸到哪裡。但除此之外,央企在中國還兼具民營企業等其他類別所沒有的功能。
它對市場的掌控,並不完全是它的「經濟人」角色能夠奏效的,而是由於它與政府所具有的天然的「近親血緣關係」,使它能夠在投資項目的選擇和銀行信貸的取得等各個方面都盡佔優勢,它對政府的經濟調控政策也能夠有更精準的把握,甚至它可以利用自己的話語權對政策施加影響,央企「退房令」之所以未能很好執行,其根源正在於此。
從這一點來說,調控對房地產市場所形成的壓力,特別是對一些民營房地產企業所造成的資金緊張局面,實際上給這些「搶地」的央企創造了入市機會,它們一方面滿足了地方政府通過拍地增加財政收入的需求,另一方面也為自己儲備了雄厚的土地資源。
房地產市場的走向將何去何從?這是一個讓民眾十分糾結的問題。對這個問題,央企已經通過它近期的「搶地」向我們提供了答案。
很顯然,如果樓市調控政策必須繼續堅持下去的話,那麼,決策部門不能對央企這種無視社會責任的「搶地」動向熟視無睹,而是應該採取果斷措施堅決遏止。否則,這一場調控就很難避免前幾輪調控的最終結局,而留給民眾的只能是失望。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