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週,中國將發布第三季度經濟數據。在全部數據出爐之前,人們普遍預期,第三季度中國經濟將出現連續第7個季度的增長減速。
按照全球標準,中國經濟依然保持著相當不錯的增長勢頭:第三季度經濟較上年同期或許可以實現7%至7.5%的增長。但是與中國近年來的經濟表現相比,一個明顯的變化是經濟增速不斷下降,令很多企業和投資者叫苦不迭。
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CICC)首席策略師黃海州表示:「如果把目前的經濟增長率與2008年之前的數據做個比較,增長速度差不多下降了三分之一。」
經濟增長放緩的原因非常明顯。首先,過去拉動中國經濟火車頭前進的主要引擎——出口,如今卻成了累贅。淨出口曾經為中國經濟增長率貢獻約兩三個百分點。現在,外部需求如此疲軟,導致出口不景氣,這事實上會把經濟增長率拉低約1個百分點。
其次,投資似乎已終於見頂,達到國內生產總值(GDP)的近50%,這個數字創下和平時期一個大型經濟體的最高記錄。
儘管中國資本支出水平仍然很高,但如今實物資本基數很大,因此,投資增長速度降低了。這意味著,投資對經濟增長率的貢獻將由6個百分點降至4個百分點。
因此,中國經濟增長的幾臺引擎中,有提升潛力的就只剩下消費了。今年實際零售銷售額持續反彈,但經濟向消費導向模式的轉變仍然非常緩慢。
綜上所述,今年和明年中國經濟增速將很難超過7.5%,這是十多年來的最低水平。瑞信(Credit Suisse)亞洲經濟學家陶冬(Dong Tao)表示:「預計中國經濟以中等速度增長將將成為一種新的常態。」
過去6個月以來,最令人吃驚的一點是,中國中央政府不願意採取更多舉措阻止經濟增長放緩。中國政府允許央行兩次降息,也多少提振了投資支出,並加大了對出口商的支持。
2008年,中國政府曾推出4萬億人民幣(合6400億美元)的刺激方案,以幫助中國經濟渡過全球經濟融危機。如今,許多人呼籲中國政府重新採用這一招,但其連規模小得多的刺激方案都不願意推出。
很多分析師曾預期,中國政府會對目前的經濟形勢做出更有力的政策回應,但由於其一直沒有出手,他們不得不一次次調低預期。
中國政府為何如此克制,人們眾說紛紜。
最簡單的解釋是,中國政治如今正處在節骨眼上。今年11月,執政黨中共將召開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揭曉未來10年中國新一屆領導班子的名單。習近平已經被指定為接替胡錦濤擔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人選。
面臨十年一遇的領導層換屆,從村幹部到國家官員的各級官員都在為謀求升遷而四下活動,他們將注意力放在了政治上,經濟被擱在一邊。美銀美林(Bank of America-Merrill Lynch)經濟學家陸挺最近撰文指出:「今年由政治鬥爭引發的政策停頓,正是導致中國經濟可能需要比以往更長的時間實現復甦的原因。」
另一種解釋是,政府已得出結論,保持較低的經濟增長率對中國有利。這種觀點認為,中國中央政府從2008至2009年的刺激方案中吸取了教訓。雖然巨額支出在短期內非常有效地地支撐了經濟增長,但這種做法只會加劇經濟對投資的依賴,變得更加失衡。
中國官方通訊社——新華社上月發表社論指出,推出另一輪類似的刺激方案「不僅不太可能,也不利於中國經濟的可持續增長」。
最後一種觀點是(這種觀點提出了一種更令人擔心的前景),中國政府無能為力。即使中國政府想要推動經濟更快地增長,也有點力不從心。陶冬說:「設想這樣的情景:汽車被困在雪地裡。司機拚命踩油門。車輪在轉,但汽車前進不了分毫。這輛車就是中國經濟。」
這個悲觀的看法基於這樣一個估計:民企被限制在一些飽受產能過剩困擾的行業,如製造業和房地產業。
除非政府允許經濟中由國家掌控的部分(比如醫療保健和金融)更多地向民企開放,否則民企將不會願意增加投資,總體經濟增長也必將不可維繫。
相比於中央政府的保守立場,地方政府正在放開手腳,宣布的投資計畫一個比一個雄心勃勃。過去幾個月來,各省市地方政府宣布了總計逾10萬億元人民幣的支出計畫,從北方城市西安的地鐵擴建計畫,到南部省份貴州的旅遊開發計畫,不一而足。
很多人認為,這些計畫合在一起,就構成了中國的新一輪刺激計畫。但這種解讀存在一個大問題——地方政府所說的,與地方政府實際上可以做到的相差甚遠。
土地出讓收入不斷下降,打擊了地方政府的收入,而銀行一直不願意向地方政府提供貸款,因為它們仍然揹負著上一輪刺激方案遺留下來的債務。
不過,在一種情況下,中國政府可能會推出真正的刺激方案。
瑞銀(UBS)的汪濤表示:「我們認為,如果全球需求情況出現急劇惡化,中國政府將推出更多扶持政策,既包括財政政策,也包括貨幣政策。」中國政府債務總額只相當於中國GDP的40%,中國政府絕對有實力採取行動。
因此,雖然略微較低的經濟增長速度可能成為中國的「新常態」,但中國經濟增長不太可能變得比這種常態糟糕太多。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