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央企海外投資為何總巨虧?
在香港上市的著名中資紅籌股公司中信泰富近日發布的一則公告說,該公司已經向香港聯交所申請增發25億美元中期票據,用於公司包括西澳磁鐵礦項目的資金需求。
中信泰富在這則公告中所提到的西澳磁鐵礦項目,啟動於2006年3月,當時它買下西澳兩個分別擁有10億噸磁鐵礦資源開採權權的公司,原計畫總投資12億美元,2009年上半年投產。
但是,這個項目實施以後,直到今天都未能投產。截至6月底,項目開支涉及78億美元,與2009年預期的42億美元相比,已經超支86%。
事實已經證明,中信泰富6年前投資的這個西澳磁鐵礦項目,是一個不成功的投資,它的成本像無底洞,不斷地吞噬著中信泰富追加投入的資金。
儘管前不久中信泰富董事局主席常振明已經表示不出意外年底可投產,但為了實現這個目標,中信泰富只能以發行中期票據的形式來繼續填補這個項目的虧空,顯然,即使這個項目真的能夠在今年底投產,但中信泰富何時能收回已經投下去的巨額成本,也是一個未知數。
由於鐵礦石資源為海外市場所操控,導致我國鋼鐵行業深陷困局,因此,如果中信泰富能夠通過對這個項目的投資改變這種被動局面,無疑是有積極意義的。
但是,中信泰富在作出這項投資時,顯然未能對市場作出具有前瞻性的評估,未能考慮到全球經濟已經陷於低迷,鋼鐵行業正處於萎縮之中,對鐵礦石的需求也在減少,這直接導致鐵礦石的價格從最高時的每噸200美元下降到目前的每噸130美元。
鐵礦石市場的這種變化使中信泰富的這個投資項目充滿風險。它經歷了漫長的6年投資陷於顆粒無收的困境,並且還要追加投資,其間蘊含的風險已經昭然若揭。
一個海外投資項目就把一家央企拖得「筋疲力盡」,事實再一次證明了央企的海外投資缺少嚴格的風險管理。對於中信泰富來說,這已經是它第二次在海外投資上「走麥城」了,2008年10月,中信泰富因涉足外匯衍生品投資出現147億港元的巨虧,引起香港證監會的正式調查,成為當時全球性金融危機初起時引爆香港股市暴跌的一顆「地雷」,公司董事長事局主席榮智健黯然下臺。
但是,現在來看,中信泰富海外投資的失誤,不僅表現在這一樁外匯衍生品投資上,而是一種全局性的、系統性的失誤。
央企海外投資的全局性、系統性失誤不僅表現在中信泰富這一家公司,而且還表現在為數眾多的其他央企身上。即以將中信泰富拖入泥坑的國際金融市場衍生品投資來說,近10年來就先後出現了中航油、國儲銅、中國遠洋、中國中鐵、中國國航、東方航空等多個案例,它們的虧損動輒以數十億元計,給國家財產帶來了巨大的損失。
一個公司在一筆投資上出現的失誤或許有偶然性,但這麼多的公司從事的一系列海外投資一片敗績,這就不能不從投資機制上尋找其原因了。
這些在海外投資上遭遇巨虧的企業,大都是直屬於中國中央政府之下的央企,它們在國內市場上的投資,大都無往而不勝,今天的央企已經成為中國國民經濟構成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但是,央企在國內市場上的成功,基本上利用國家賦予的政策保護所得到的,而當它們投身於海外市場時,這種政府庇護就完全失去了作用。
中國的央企過高地估計了自己在殘酷的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把因受惠於政策護佑而取得的成績當作自己的天賦能力,以「博一記」的心態參與到國際市場,博對了名利雙收,博錯了也不用負什麼責任。這種狀態再也不能繼續下去了。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