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問題專家日前接受採訪時指出,過去10年,來自中國大陸的移民增長幅度超過世界上其他國家,但其英語熟練程度低於其它族裔移民的平均水平,語言不通是中國移民融入美國社會的最大障礙。
最近30年,從中國大陸到美國的移民迅速增長。中國大陸移民的英語熟練程度相比香港和其他國家移民,平均水平較低。美國移民中心報吿顯示,中國大陸到美國的移民中,61.8%(94萬人)的英語不流利,其中,78.8%的人只說普通話,21.2%的人基本只說廣東話。在美國這個英語國家裡,不會英文是否也能掙到超過10萬元的高薪?答案是可能的。
不甘平庸 脫穎而出
于先生在上世紀90年代攜太太和兩個子女移民到紐約。
于先生一到埠就要面對很嚴峻的「生存危機」:全家四口人要吃要住,孩子還要讀書,于先生的壓力很大。
當時和許多新移民一樣,不會英文生活已經很不方便,更不要說找工作了。于先生在中國是一名電器維修師,到紐約後想找到和自己以前專業相關的工作,發揮自己的技術專長,但是花了很大精力仍然無法找到合適的工作,于先生無奈之下只好到餐館洗碗、到製衣廠車衣、到雜貨店幫工。這些工作為于先生一家解決了基本的溫飽,但是于先生覺得這不是長久之計。
不久,于先生找到一家中國人開的日用品生產廠。在這個日用品廠裡不需要會英文。于先生雖然有了集體的工作環境,但是仍然是做一些簡單的工作,無法發揮自己所學。經過一段時間的沉寂,他決定不能再這樣虛度下去,決心要有一個大的改變。于先生開始學習日用品的生產技術。因為不會英文,所以沒辦法參加任何英文的培訓課程,資料都是用英文寫的,于先生開始發愁。後來于先生開始通過電視、上網、托朋友從中國帶中文的相關書籍進行學習,這種學習是非系統的,學習者必須付出非常大的努力,靠自己思考和摸索著前進。于先生一邊學習,一邊在工作中實踐自己的理想。
有一次,老闆分派了一個項目到分廠,分廠經理將這份工作交給于先生完成。于先生接到項目立即開始做實驗,實驗過程很艱難,經歷了多次失敗。于先生將每一步的實驗都記錄下來,做成一份分析報吿,報吿裡詳述了實驗過程和實驗結果,對實驗做了各方面的總結。在一步步努力下,最終完成了經理分派的任務。當他把這份報吿和成果一起提交上去的時候,老闆非常吃驚,在自己的員工裡竟然有這樣刻苦鑽研的高水平人才。於是老闆將他提拔為公司的技術員。
勤能補拙 種瓜得瓜
在技術員的崗位上,于先生面臨著更多的項目硏發。在每一次的項目研發中,于先生都要根據產品的特點和要求進行實驗,實驗完他都將結果進行對比,找出差距,再進行下一步改進,就這樣反反覆覆直到成功為止。研發的精神壓力是巨大的,于先生不得不經常熬夜,最艱苦的一段時間幾乎一個月沒怎麼睡覺,從那以後于先生略胖的體型迅速暴瘦,以後的幾十年裡也沒胖起來過。
在日用品的開發中雖然不需要用到英文,但是對於外界的新產品、新技術,沒有英文仍然無法快速獲得訊息。于先生就開始向同行學習,他在同行中交了很多好朋友,從他們的隻言片語中獲得技術靈感,但是同行不會把真正和完整的技術吿訴他,他就靠自己的聰明才智從一點一滴的訊息裡發現有用成分並運用到自己的工作中。
經過10年的奮鬥,于先生完成了從工人到技術員到分公司管理層,最終升到總公司廠長,年薪10萬美元,在一個英語國家不會英文也達到了高薪水平。該廠的產品現在已經行銷全美,佔據華人市場最大的比重,並且進入了非華裔市場。于先生說現在主要從事管理工作,有時候需要接觸英文,於是他配了兩個會英文和中文的助手,協助他在管理資料、數據、與美國夥伴和客戶的交流中進行翻譯。
對於不諳英文的求職者,于先生提出了自己的建議:如果不懂英文,要在中文環境的企業裡找一個自己有興趣的工作,並且全心全意地投入這份工作,不要斤斤計較個人得失,不要怕被工友、同事譏笑「傻干」。美國是個自由競爭的國家,行行出狀元,只有比別人有更強的敬業精神,在這個公平競爭的社會裏脫穎而出,早日實現自己的美國夢。
于先生也坦言,他是因為年紀大了,學好英文實在不容易,如果再年輕一些,能夠多學英文會獲得比現在更高的成就。如果是年輕人,還是鼓勵多學英文,多一些選擇的機會。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