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時報:證監會要革自己的命
中國股市之所以成為偽市場,原因是複雜的也是簡單的,複雜在於這個市場一開始和成熟市場相比建設的基礎就不同,中國股市在當時幾乎是惟一一個建立在社會主義國家的股市,而傳統的概念中,資本市場是資本主義發展到高級形態的產物,基礎的不同注定了這個市場並非一個純粹的發達國家成熟市場,而之所以說簡單,是因為一切由權力說了算。
中國證監會作為一個監管部門,影響力實際滲透到中國股市的方方面面,包括投資人的行為規範,法力無邊有時候連他們自己都不敢想像。不久前,證監會主席郭樹清召集了包括吳尚志、趙令歡、瀋南鵬等PE界人物和裘國根、江暉等私募界的人物座談,令郭主席深感意外的是,來自私募界的代表們紛紛要求證監會對自己實施監管,這和包括郭主席在內的證監會人士對私募基金的認識出入太大,在他們的概念中,對於公募基金父愛式管頭管腳的管理連自己都感到厭惡,好不容易擺脫公募束縛的私募基金怎麼會如此喜歡招安呢?
事實上,在一個組織無所不在的社會裏,有人管和沒人管是完全不一樣的。有人主管,就等於有山可靠,做事儘管束縛手腳,但卻天塌下來有高個頂;沒人主管,就等於沒有靠山,不但一切後果自負,而且可能根本就不讓你負,因為沒人主管,意味著人人可管,所以有人管等於有人管,沒人管等於沒人管,前後兩個管字意義完全不同。私募沒人管,實際上意味著連正式的身份都沒有,和私生子差不多,連戶口都上不上,自然不可能享有公募的諸多便利;金融業是領牌照的,連戶口都沒有更談不上領什麼牌照;公募基金可以走銀行代銷,私募只能作為信託產品出現;公募可以旱澇保收管理費,私募只能和客戶分成;最重要的公募等於有政府背書,私募又由誰來為他背書?連傻子都明白,在這個行業有人背書等於有人擔保等於有信用等於可以合理合法招搖撞騙,公募出事也就是能力問題,私募出事一定是人品問題。一個市場主體,機構投資者紛紛要求挂靠求身份的股市,不是一個偽市場又是一個什麼市場?
當然,偽市場的特徵最明顯的還在於壟斷權力之下的壟斷資源的分配,更確切地講,因為證監會發審委掌握著上市資源分配的權力,讓誰上不讓誰上由他說了算,實際也就意味著掌握了社會財富再分配的權力。過去中國股市主要為國企解貧脫困服務,這種權力的分配後果不那麼明顯,反正肉爛在鍋裡,誰也沒有明目張膽地往家拿,但現在中小板和創業板開板後情勢就完全不同,這種權力就演變成了一夜暴富的遊戲。2012年至今,A股市價不過21.9萬億,和去年底的21.35萬億相當,但是其中上市的新股有145只,募集的資金有934億,561個自然人股東,持股市值1335億,人均財富2.78億,產生了236位億萬富翁,28位身價過10億,股市成了造富機器,上不成市破產倒閉,一旦上市鯉魚跳龍門。在市值幾乎沒有變化的情況下,這些財神是如何被打造出來的呢?不是損不足奉有餘的結果嗎?不是大小散戶資金流血的集成嗎?不是均衡狀態下的財富再分配又是什麼呢?為什麼那麼多公司打破腦袋不惜一切代價要上市?為什麼市場熊成這樣還有700家公司不依不饒不離不棄排隊守在IPO的大門口?為什麼我們說只有發不上的價格而沒有賣不出的股票?因為中國市場有兩個特徵,一是整體融資不足,個股過度融資;二是整體新股供過於求,但是單位時間內供不應求,忽略這兩個前提搞IPO的所謂市場化必然出現「三高」,即高股價、高市盈率、高超募,社會資源白白浪費,不勞而獲的所謂首富侵害的不僅是股東的資產,更毒害了社會的風氣。沒有一個國家的市場像中國股市這麼能造神的,強大的不是財富的創造能力,而是再分配的蠻橫,是權力通過IPO由一級市場在二級市場的變現!
智慧來自於民間,也就是在和郭樹清的座談中,私募機構的代表提出了定向增發IPO的建議,這樣的建議相比存量全部發行的方案不知高明多少,因為既可以讓公司正常融資,又在短期內避免對二級市場構成衝擊,更減少了老股東減持變現對市場的震盪,打破「上市=融資=圈錢=減持=變現=暴富」的等式,體現了「上市=分享=分擔」的基本公平,不知郭主席能否明白。
讓權力變成責任,需要證監會放鬆管制,還權於民,市場的歸市場,監管的歸監管,證監會才有公信力。革自己的命很難,但是早晚還得革,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晚革不如早革,趨勢如此。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