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崛起的幻像
中國經濟往哪裡去?國資論者的天然命門是國企的壟斷與低效,國企不斷發作的腐敗窩案,讓人擔心國資最終流向不可知的權貴黑洞。而支持民企的學者們同樣不利,難以抵擋源源不斷發作的民企造假、內幕交易案例。
國企低效、民企無信,成為中國經濟的命門,也成為兩派爭執不下的主因。如果國企繼續低效,民企繼續失信,崛起將是幻像。
威廉亚洲官网 的案例為民企失信增加了一個註腳。中國知名企業家張志熔遭遇雙重困境。由於涉嫌在美國股市從事內幕交易,張志熔實際掌控的公司Well Advantage被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調查。7月27日,SEC發出指控,2012年7月23日,中海油宣布並購尼克森,而Well Advantage在7月19日,購入尼克森公司83.1萬股。此前,Well Advantage的賬戶休眠超過6個月,沒有購買過尼克森股票的證券交易記錄。根據收購公告發出當日的收盤價,Well Advantage賬面獲利超過700萬美元。嚴厲的指控,效果立竿見影。張志熔擔任董事局主席的熔盛重工和恆盛地產兩家上市公司股價大幅跳水,截至8月1日,兩公司市值蒸發近38億港幣。
內幕交易案如果影響到中海油在北美的收購大計,那麼,不僅張志熔,所有的民營企業家會再次被貼上不可靠、不誠信、不愛國的標籤,被惱火的政府扔到一旁。
張志熔事件充分展示出民營企業家生存環境的複雜與詭異。張志熔在國內從事造船與房地產,毫不奇怪,在太平洋或者加勒比海的美國免稅小島上擁有境外公司,本人移居香港。
民營企業家並不代表民眾的利益,也不可能代表民眾的利益。之所以發展民營企業,並不是因為民企道德高尚,而是民企天然的逐利動機,使他們成為經濟效率的最佳代言者。
以張志熔為例,上世紀90年代初期通過建材交易和承包積累財富,而後投資房地產,2009年旗下恆盛地產上市。通過成立熔盛重工,他成功使自己的業務變得更加多元化,熔盛重工於2010年上市,謀求將業務從干散貨船和集裝箱船擴大到液化氣船和大型海洋工程裝備,以抵擋國際貿易低迷、中國大宗商品需求下降帶來的衝擊。在《2012胡潤長三角地區財富報告》中,張志熔家族以房地產和造船業累積的255億元財富位列長三角富豪第十位,在2012年《新財富》發布的500富人榜中,張志熔位列第26位。這位年輕富豪有野心,有擴張能力,充滿了草莽英雄的血腥味。
中國經濟增速大幅提升,在一定程度上是叢林規則弱肉強食的結果,與英美等國市場經濟草創時期,沒有什麼本質不同。很不幸,市場不會給這些企業家緩慢轉型的機會,當他們一再挑戰現代商業倫理,獲得的結果就是資產折價,信用受損,受到嚴懲。
與普通創業家不同,張志熔等人在短期內急劇上位,展示出嫻熟的資源運作技巧,無論是比亞迪還是江西賽維,當他們獲得政府巨大的信用背書後,身份發生轉變,從普通民企變成權貴企業,巨大的資金鏈把地方政府與這些企業緊密地捆綁在一起,共榮共損,甚至一些大型地方企業,無論國營民營,成為政府的另類銀行。與大多數人所設想的不同,對中國市場而言,看重的不是國企民企之分,只要能夠帶來利潤與品牌,地方政府就會大力扶持。地方政府之所以看重國企,是因為國企的巨額投資,會帶來更多的GDP。
權貴企業之間常常會形成利益勾連,對於民企而言,悲慘的現實是,在經濟下行期,一旦被壟斷企業拋棄,市場地位將一落千丈,如同半夜聽到鐘聲的灰姑娘。中國移動與神州泰岳、河北移動與恆信移動,都是勾連寄生性公司的縮影。
民企寄生於國企,喪失了獨立品格,他們可以獲得財富,卻注定無法獲得成長的空間。為擺脫房地產與造船業困境,張志熔與央企中海油進行合作。2007年,熔盛重工獲得中海油3000米深水鋪管起重船項目;2010年3月,中海油前總經理傅成玉曾去熔盛重工訪問,顯示出雙方緊密的合作關係;也是2010年,熔盛重工與中海油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協議內容為共同開發研製和生產中海油所需要的海洋工程設備。對於中海油來說,區區訂單不過是諸多合作中的一項,而熔盛重工則由此獲得入門券,在招股時中海油、國壽等公司均大力捧場。熔盛重工再進一步,就能成為中國民營裝備與深海工程業的標本企業。
與民企相比,國企利益就是民眾利益是個善意的謊言。到現在為止,國資沒有給民眾帶來廉價的商品,境內普通投資者沒有分享到國企的紅利。陳志武先生曾經估算,國有土地總價值差不多是50萬億元人民幣,央企加上地方國有企業大概有11萬多家,資產價值約29萬億。這就是說,除了每年不下5萬億元的財政收入,中國政府坐擁近80萬億的資產,且後者以每年不低於8%的速度遞增;全國的居民資產不過28萬億。國資坐享了資產增值的溢價,一家千瘡百孔的國企,只要在核心區域有一塊土地,就能過上滋潤的日子,這是另類寄生生活。
資源集聚到權貴,無論是國企、私企,不過是標籤不同,實質是瓜分資產增值收益與經濟發展紅利。不說國企、私企,公眾需要關注的是企業效率,以及財富分配路徑,掌握了這兩點,也就掌握了企業的本質、經濟的本質。
美國學者Daron Acemoglu 和 James Robinson所著的《Why Nations Fail》,引用一組前蘇聯的經濟數據。從上世紀三十年代截止上世紀70年代初,前蘇聯經濟增速全球領先,從30年代到50年代赫魯曉夫掌權,有3500萬人因為怠工受到各種不同懲罰,有一些被送到古拉格群島。
經濟增速領先是數據堆砌的假象,造成了巨大的失落,社會群體被撕裂。這是崛起的幻像。
任何時候,經濟增長只施惠於小部分群體,企業與公民被分成不同的等級,增長注定無法持久。中國能否用改革開放解脫魔咒?可以。必須是真正的改革,真正的開放。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