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烏坎到什邡,中國的80和90後能做什麼?(圖)
什邡事件中,90後學生和警察對峙。(網路圖片/看中國配圖)
從去年發生的烏坎事件到今年7月的什邡民眾抗議遊行,兩次為民主而發起的抗爭都取得了階段性的勝利,而中國的80和90後在兩次事件中表現以及對社交媒體的應用,也被國內外媒體稱為中國社會走向的新看點。
從烏坎到什邡
在廣東烏坎事件發生近一年後,今年七月,在四川又出現了什邡事件。一個是因為土地被村委會成員私下變賣,上訪無用導致村民持續性抗議;一個是因為政府預投產會造成污染的鉬銅項目,民眾反對無效後舉行大規模遊行。事件起因不同,但都因為政府和民眾的互動不暢通,最終導致民眾的集體抗議。值得關注的是, 在兩次事件中,80和90後的年輕人都積極運用網路媒體發出自己的聲音,推動了整個事件向積極的方向發展。
從80到90後
在烏坎事件中,一些80後年輕人自發組織小型宣傳組,利用多個微博賬戶將烏坎事件的消息即時發送到海外,最終使整個事件像滾雪球般越滾越大,引起國際關注。這些80後和當地其他的年輕人相比,因為常年在外謀生,視野的開闊和對網際網路的熟悉也使他們更懂得如何維護並爭取自身的權益。
而在什邡事件中,一群90後的中學生在微博上對鉬銅項目可能的污染進行了積極的討論,並自發地到什邡市委門口請願,父母們隨後加入請願隊伍,示威才最終變成萬人遊行,推動了政府取消鉬銅項目的決策。據FT中文網的報導,在什邡,學生們常常 「翻牆」 訪問一些被封鎖的網站,其中包括Twitter和YouTube。對多方信息的關注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中國年輕一代的政治參與意識。
自由與改變
這兩次事件同樣讓國內外媒體對中國80和90後的年輕人有了新的關注。中國的80和90後受教育程度普遍較高,而90後的大學入學率高於以往任何一代人。對網路平臺的熟悉和社交媒體的使用給80和90後提供了一個廣闊的表達自己的平臺。針對中國的網路封鎖,年輕的一代表達了自己的期望。一名19歲的什邡學生說:「我只想知道真相,許多人不願說出真相。但我願意。我認為,許多90後也都願意」。
FT中文網引述中國知名博主安替的話說:「90後是在社交媒體中成長起來的一代,因此認為言論自由是一種與生俱來的權利。」一位不願具名的上海社會學者說:「年輕人願意站出來捍衛家園,實際參與,這是一件大事,這標誌著站出來就有機會改變」。
對政治的參與
國內學者龔衍財和張春明對80和90後的大學生的政治參與進行了對比分析,數據顯示,大部分中國80和90後大學生有政治參與的熱情,希望通過一定渠道表達和維護自身及社會利益,而80後大學生對政治參與的熱情相對更高。但同80後相比,90後的政治參與意願度開始呈現出多元化、自我化、實用化的傾向和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