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強中乾的中國財富500強企業(圖)
中國大陸上榜「財富500強」的73家企業,只有5家是民營企業,並且沒有一傢俱有國際聲譽的品牌,大多都是石油、電力、電信、鋼鐵、鐵路等壟斷或者半壟斷的企業,他們的利潤主要來自於壟斷利潤。我們在肯定中國經濟和企業的進步和成績時,更應該冷靜地看到中國企業的競爭力以及與世界知名品牌之間的巨大差距,而不是忘乎所以地彈冠相慶。
7月9日,美國《財富》雜誌發布了2012年世界500強榜單,除了荷蘭皇家殼牌超越沃爾瑪榮登榜首這一看點之外,中國包括港臺在內,上榜公司數量達到79家,首次超過日本68家,僅次於美國的132家,也成為本次榜單的最大的亮點。
可以說,從1995年只有3家企業入圍,到2012年僅中國大陸就有73家企業上榜,並且超越日本位居第二,毫無疑問,這在一定程度上的確代表了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發展的成果。中石化、中石油和中國電力在排行榜上排名的一再提升,也在某種程度上說明瞭中國企業已經具備了「做大」的實力。
上榜企業多,自然是一件好事,然而,仔細分析上榜的企業,卻不免令人總是沮喪。500強作為權衡一個國家經濟實力的最重要的指標之一,中國入圍500強的73家企業在某種程度上也是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張名片和縮影。但是,如果仔細分析這上榜的73家企業所在的行業、市場化程度以及科技含量,那麼,無論和位居榜首的美國,還是和已經退居第三的日本相比,都有相當的距離,特別是在品牌的國際化程度上,與上榜的數量相比,更是不成比例。
首先,中國入圍財富500強的73家企業,沒有一傢俱有國際聲譽的品牌。無論是位居排行榜前十的中石化、中石油、中國電網,還是其他企業,其在業務分布、利潤來源、品牌的知名度上,影響基本僅限於中國。「兩桶油」的利潤,80%以上來自中國,除了華為和聯想這兩家所謂的「民營企業」的國際業務尚可之外,其他入圍的企業大同小異,基本都屬於真正的「中國企業」,他們營業收入的80%以上都是在國內,他們仍然屬於中國,而不是世界。
其次,看看中國入圍的73家企業的利潤來源和行業分布,無論美國還是日本,入圍的企業基本都在零售、電子、網際網路、現代製造業等高科技領域,而中國入圍的企業,大多都是石油、電力、電信、鋼鐵、鐵路等壟斷或者半壟斷的企業,他們的利潤主要來自於壟斷利潤,華為、吉利、聯想等完全靠市場競爭殺入500強的企業少之又少。在競爭性領域,整體盈利能力偏弱。
第三,入圍的73家企業,只有5家是民營企業,包括去年入圍的中國平安保險(排名第242位)、江蘇沙鋼(排名第346位)、華為投資控股(排名第351位),以及今年新入榜的浙江吉利和山東魏橋。剩下的68家企業,基本都是中字頭的央企或者國有企業。中國民營企業的整體競爭力和盈利狀況總體不佳。入圍的68家企業的利潤,是中國民營企業500強利潤的4倍以上,僅僅中移動和中石油兩家的淨利總和,就超過了中國民企500強的利潤總和。
毋庸諱言,藉助於金融危機的良好契機,中國企業在規模和效益方面,與世界500強的差距日益縮小,這是不爭的事實,也是不容否認的事實,而且,這種進步和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一樣,都超乎世人的想像和意料。
然而,在肯定這種進步和成績的同時,我們更應該冷靜地看到中國企業的競爭力以及與世界知名品牌之間的巨大差距,而不是忘乎所以地彈冠相慶。作為一個全球第二大經濟大國,入圍500強的企業與年俱增,但迄今為止,卻依然沒有一個叫得響的品牌,這在世界經濟史上都是具有經典意義的。
的確,通過並購重組,中國一些企業的規模做大了,但沒有一個叫得響的全球品牌;企業主要來自壟斷行業,在技術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方面,卻無法獲得和其排名一樣的尊重;依靠市場化發展起來的企業,生存依舊艱難,無法圓自己的500強之夢。中國成為世界經濟史上唯一沒有國際影響力品牌的經濟大國,這不是榮耀,而是尷尬,但這種尷尬,卻真實反映了中國市場經濟所處的階段。
對於中國而言,財富500強既記錄著中國經濟的進步,同時,也真實記載著中國市場經濟進步的不易和不足。這是一個標桿,一個令人深感遺憾的標桿。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