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傳統文化的精神是什麼?

中西文化是兩條路,西方文化著重於對事物「形」的研究和論述中的邏輯推導;中華傳統文化重對事物「意」的研究,直取事物的本質內涵和精神的探索,由此而延續到事物表象規律的體現研究。對事物本質內涵和精神認識的深淺形成了個人的境界,體現在文字上的對事物本質的論述的時候,自然表現出詩詞、散文及賦等不同文字體裁在不同境界體現的規律,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韻律」,這種超常的文化表現出的韻律之「韻味」,就是神韻。因此,傳統文化重境界和神韻,以此而論文品高低與深淺,文如其人,文字的境界和神韻和個人修養息息相關,俗話說「站得高,看得遠」,其境界和意蘊當然就高深而悠遠了。

這種對客觀事物內涵和精神與外在表現形式的精神與外在物質表現形式的一統,在古代文化中叫「心物一元」,在法輪大法之著作《轉法輪》中,李洪志先生一句「物質和精神是一性的」就道破了歷代修煉者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歷代文人都說不透的天機,這就是中華傳統文化的表現形式,而文化精神又是什麼呢?就是李洪志先生在《轉法輪》中人類開天闢地第一次揭示的宇宙特性:真、善、忍!

傳統文化三教體現的普世價值觀念就是真、善、忍。佛家修善、道家修真,都是以忍為修煉基礎,表現在佛道兩家的清規戒律那是達到修煉人的標準的條件,否則,一個凡夫俗子也就談不上出家了。儒家是道家的入世學說,是道家同一理論不同層面的體現方式。

物質和精神之一性是傳統文化的表現方式,古代文化叫「心物一元」。體現在孔子所作魯國的歷史《春秋》中,這種不重形式的直取事物的本質的論述,就是「微言大義」了。魯國史書《春秋》自魯隱公元年(前722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共二百四十二年。這二百四十二年中發生的事情,要是按照西方的那種重事物形的表達的邏輯歸納法來論述,也許需要數千萬字還弄不清楚,就像當代的歷史一樣,洋洋萬言不知所云。「心物一元」的論述方式,才是中國信史文化的基礎,這種重精神而輕形式的論述才能簡明扼要的說明一切事物的來龍去脈,也是司馬遷能完成《史記》的原因,表現在中華文化對生命的理解就是不以成敗論英雄,而是以道德論成敗的價值觀念,中國古代士人普遍重道德修養而輕利益的得失,重道義而輕生命,仁義道德為衡量一切人與社會活動之價值的標準和修身立命之本,形成了中華傳統文化精神獨特最表層的表現方式。

中華傳統文化精神,體現在中華文化的詩、詞、字、畫及古琴等一切表現形式中,都是直取事物本質內涵和精神表達的藝術形式,而對事物本質理解的深入追求,就是求道了。因此,古代傳統社會的各行各業都以「道」冠名,如:文武之道、茶道、劍道等等,大到為政之道、商道、小到一般人的為人處世之道,包括文藝之道都是人修心養性的形式,都是完善人精神和德性的道路,這就是中華傳統文化外在表現形式之求道之精神的意義之所在。

直取事物的本質,由裡而外的看事物表現;由事物的外在表現而探索事物的本質,這是中西傳統文化表面形式的區別,文化精神還是一統的,基督教的大愛和佛家的慈悲有什麼區別?只是各自文化體系的各自論述不同而已。而西方音樂和畫畫等高級的文藝表現形式與中國古代的音樂和畫畫等文藝表現也一樣,殊路同歸。

點擊與作者交流

本文留言

作者觀心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