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單位,因一工區缺人手,科長讓我到那裡幫忙。因為明日停電,所以今天傍晚本工區的質檢員回家看看。我就只好負責整理一天的帳目。平時我是不管這個事情的。
在開三聯單計價入庫的票據時,我習慣於把那張綠色的撕下來給工人,而我看他們這裡卻把藍色的撕下來給工人(此三聯單為三種顏色:白、藍、綠,其中白色的是留作會計用的,餘者是給工人和稅務部門的)我習慣性的撕了兩張,才發現這個問題,於是我想這也應該「入鄉隨俗」,當撕到下一個工人的單據的時候,卻發現自己的手還是往綠色單據上摸。我就克制自己,命令自己:「一定要撕藍色的單據!」這樣過了一會兒,才基本習慣撕藍色單據。
當時我在想,這個「習慣」就是一種觀念。當遇到同樣的事情時,不自覺的就用自己的做法來做,這樣就根本沒想到不同人做同樣的事情也許會有不同的做法。這樣在兩個人一同處理一件事情的時候,往往處理的不協調,而很多時候,在一起時需要一種步調一致的去做才協調。
這是從人的習慣性思維和做法方面來說。如果從地域文化角度來說,這也差異很大。
比如種地。我老家那裡把種子種上之後,然後起壟為的是保墒抗旱。因為那裡不是很旱,那樣做基本就可以抗旱了。而這裡氣溫比較高,旱情有些嚴重。人們在種地的時候把種子種在壟溝裡。兩面高。當地人說,這樣抗旱,而且下點雨水就流到禾苗那裡了。
還比如說話。我們老家那裡說話,土語叫「嘮嗑」,而這裡把說話叫「打嘮」;家鄉那裡把父親的弟弟叫「老叔」,這裡卻叫「老收」(字是一個字,就是音是「收」的音)等等不一而足。剛開始來到這里特別不習慣。人們說話我也聽不懂;當然我說話他們聽著也費力。後來逐漸習慣了,也就不覺得有什麼了。以致後來老家大哥給我打電話的時候,人家跟我說,你口音怎麼變了呢?我說:「這下可壞了,這裡的人聽我口音不像本地人,老家人也說我口音不像老家人。我成了哪裡也不屬於的人了!」
所以說,我覺得人要想跟別人合得來,就得學會「入鄉隨俗」,否則總是按照自己的習慣和觀念做事,在人生的路上他一定會是真正的「孤家」或「寡人」一個!其實總是習慣於自己的習慣,那就會故步自封,沒有認識到生命的多彩性。那樣肯定會活得顧影自憐。所以要學會改變和突破自己的習慣和觀念,與外界環境相適應,才能更好的適應於社會,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
點擊與作者交流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