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國人也用刀叉進餐(組圖)
人類進食採用的方式,社會流行最廣泛的有三種:用手指、用叉子、用筷子。用手指抓食的人生活在非洲、中東、印度尼西亞及印度次大陸的許多地區,用叉子的人主要分布在歐洲和南北美洲,用筷子的人主要分布在東亞大陸。中國人是用筷子群體的主體,也是筷子的創製者,是筷子的當然傳人。
我們使用筷子的歷史是何時開端的?古代中國人是否還採用過其他進食器具?要回答這樣的問題,應當說並不很困難,因為我們有浩如煙海的典籍。另外田野考古發掘出土的大量古代進食具實物,將我們所要尋求的答案更明晰地展示在世人面前。
考古資料表明;古代中國人使用的進餐用具,除了杓和筷子兩類,還曾用過刀叉。這些進食器具中,最能體現中國文化特色的是筷子,使用它至少已有3000年以上的歷史。
中國人是進餐用杓的鼻祖
餐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距今1萬年以前的新石器時代,中國人是進餐用杓的鼻祖。
在黑龍江地區,一些新石器時代遺址和早期青銅時代遺址,曾出土過形狀不一的骨質餐杓。年代較早的有新開流文化(距今6000年前),它的居民並不是從事農業耕作的,但是也習慣於用餐杓進食。在密山市興凱湖岸邊的新開流遺址,發現了幾件長條形餐杓,餐杓柄部兩側都刻有齒狀裝飾,尾端有穿孔,一般都不太長,多數不足10厘米,最長的也有近20厘米的。
考古發現的遠古中國人最早使用餐杓進食的證據,估計在大約10000年前。古代中國人發明餐杓進食,與農耕文化的出現有直接的關聯。長江和黃河流域的農耕文化出現的年代不晚於距今10000年前,中國新石器時代農作物品種主要是水稻和粟,分別適宜於濕潤的南方和乾旱的北方種植。這兩種穀物的烹飪比較簡單,可以直接粒食,或加上水煮成粥飯食用。熱騰騰的粥飯,特別是半流質的粥食,不便直接用手抓食,需要借用某種中介器具,於是簡單的餐杓便被發明出來了。最初,人們隨手撿來獸骨骨片或蚌殼,也許並沒進行修整就用它取食了。時間一長,人們不再滿意骨片長長短短的自然狀態,開始對合適的原料進行加工,於是真正意義的餐杓就製作出來。以後隨著時代的發展,工藝水平逐漸提高,餐杓也就變得更加實用、更加精緻了。
冶銅技術出現以後,文明時代的人們將所獲得的銅首先用於製作裝飾品和飲食器具,作為進餐用的餐杓也開始用銅打造。骨質餐杓的消失,是銅質餐杓逐漸增多的必然結果。
戰國餐杓還採用了漆木工藝,出現了秀美的漆木餐杓。漆式餐杓同青銅餐杓一樣,造型亦取窄柄舌形杓的樣式,整體髹漆,通常還描繪有精美的幾何紋飾。
一統的秦漢時代,人們進餐時使用的餐杓,無論在器具的造型或製作材料的選擇上都大體承續了戰國時代的傳統,考古發現較多的仍然是那種窄柄舌形杓餐杓。引人注意的是,出土的屬於秦漢時代的漆木餐杓數量很多,尤其是在南方地區,可以想見當時貴族們的餐桌上很少見到青銅餐杓,而漆木餐杓卻越來越受歡迎。
在遼宋金元各代,除了大量製作銅質餐杓以外,還有不少白銀打造的餐杓。在這一時期,餐杓的造型基本上承繼了唐代細柄舌形餐杓的傳統,區別僅在柄尾略為加寬而已。黑龍江肇東縣蛤蜊城遺址和遼寧遼陽北園的發現為例,形制與遼代的相去不遠,遼陽北國的銅餐杓附加有雁尾飾,規格也比較大,長度達到32厘米。遼寧瀋陽也出土了幾件金代的青銅餐杓,柄部扁平呈魚尾形,杓面為花瓣形,長26厘米上下,屬於元代餐杓。也發現有一些銀質的,所見餐杓一般都比較長大。元代銅餐杓在吉林發現較多,可分為尖葉杓、舌形杓和圓形杓3種類型,以尖葉型形餐杓數量為多,長度在20—30厘米之間。
餐杓,在古代的名稱或為匕,或為匙。在周代的青銅餐杓上,通常自銘為「匕」,這應當是周人對餐杓所取的固有名稱。匕是餐杓在古代中國的通名,秦漢以後的文獻中,餐杓仍以匕為通稱。漢代已開始稱匕為匙,《說文》云:「匙,匕也」;《方言》云:「匕謂之匙」,表明在漢代以後,匕與匙的名稱是能夠互換的,但比較而言,匕作為專名使用更為廣泛一些。在現代社會,匕的古稱已經完全消失,我們可以把餐杓稱為杓子、飯杓,也可以稱為瓢羹、湯匙,還可以稱為茶匙等等。
中國自古有餐叉
一般人認為進餐用刀叉是西方人的發明。其實中國人在很早的時候就發明瞭餐叉。
7000年前浙江河姆渡遺址就發現了很多精美的骨制餐刀。
河姆渡出土的圓雕鳥形刻紋餐刀
考古發現,從西週到戰國,先後流行過青銅杓形、尖葉杓形和長柄舌形餐刀。窄柄舌形餐刀從春秋到宋元一直用了2000多年,製作材料有青銅、銀、金等。
幾年前,在青海同德發掘了一處名為宗日的遺址,屬於年代可早到距今5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馬家窯文化,那裡意外發現了一件骨質餐杓。這件餐叉為三齒式,齒間寬2.6厘米,齒長9厘米,全長25.7厘米。新石器時代的餐叉在中國並不是第一次出土,在甘肅武威市皇娘娘臺齊家文化遺址,也曾出土一件骨質餐叉,為扁平形,三齒。這兩件餐叉都出土於西北地區,啟示我們這裡可能是餐叉起源的一個很重要的地區。
齊家文化遺址中出土的餐叉
餐叉在中國起源於新石器時代,它同餐杓一樣,起初都是以獸骨為材料製作而成。到了青銅時代,使用餐叉的傳統得到延續,考古發現的這個時期的餐叉也多由獸骨製成。如50年代在河南鄭州二里崗商代遺址就出土過一件骨質餐叉,也是三齒,全長8.7厘米,寬1.7厘米,齒長2.5厘米。這件餐叉柄部扁平,和齒部之間沒有明顯的分界,製作稍顯粗糙。
在夏商週三代,餐叉的使用情況不是很清楚,各地出土餐叉數量很少。到了戰國時代,餐叉的使用在上流社會顯然受到重視,考古發現了這個時代較多的餐叉。如河南洛陽中州路2717號墓,一次就出土了骨質餐叉51件,都是雙齒,圓形細柄,長度在12厘米上下,餐叉出土時包裹在織物中。
考古發現的戰國以前的餐叉
戰國時代以後,各地出土餐叉實物很少,漢晉時代只有零星發現,唐宋時代幾乎沒有餐叉出土。到了元代,有了兩例很重要的發現。一是甘肅省漳縣一座墓葬出土地的1件骨質餐叉,為雙齒圓柄,製作非常精緻,全長19.5厘米。與餐叉同時出土的還有1件骨質餐刀,大小與餐叉相彷,兩者是配套使用的進食具。一是山東省嘉祥石林村一座墓葬出土的1套餐叉餐刀,刀叉都是骨柄鐵質,餐刀長14厘米,餐叉長15.5厘米。這1套進食具還配有1個竹鞘,鞘間有隔斷,分放刀叉,鞘長18厘米。
餐叉的使用與肉食有不可分割的聯繫,它是以叉的力量獲取食物的,與匕與箸都不相同。先秦時代將「肉食者」作為貴族階層的代稱,餐叉在那個時代可能是上層社會的專用品,不可能十分普及。下層社會的「霍食者」,因為食物中沒有肉,所以用不著置備專門食肉的餐叉。
中國人用餐叉的歷史已經追溯到了5000年以前,不過我們沒有將餐叉作為首選的進食器具,它實際上是基本被淘汰出了餐桌。
筷子的歷史與變遷
比起杓子和叉子來,國人對筷子似乎更有感情,朝夕相處,「不可一日無此君」。筷子古稱為「箸」。明人陸容《菽園雜記》說:當時民間會話有一些避諱的風俗,如行船諱住、諱翻,所以要改箸為快(筷)兒,改幡布為抹布。這樣一來,叫了幾千年的箸就變成了「筷子」。中國古代的箸,由考古學提供的實物證據而論,它的出現要晚於餐杓。自從筷子出現以後,它便與餐杓一起,為人們的進食分擔起不同的職掌。
年代最早的古箸出自安陽殷墟1005號墓,有青銅箸6支,為接柄使用的箸頭。到了漢代,箸的使用非常普遍,它被大量用作死者的隨葬品。
考古發現遼金元時代的箸也不少,如吉林農安萬金塔墓中發現的遼代銅箸8支,箸長16—16.5厘米,首徑0.4厘米,足徑0.15厘米。首端平齊,足部尖細。遼寧建平張家營子勿沁吐魯遼墓發現銀箸1雙,長19.9厘米,直徑僅有0.08—0.2厘米,是少見的纖細箸。金代的箸,在遼陽三道壕一座金墓中出土銅箸1雙,長26.9厘米,直徑首足均為0.15厘米,首部呈六角形。元代的箸略有增長的趨勢,如安徽合肥的一座窖藏中的銀箸110支,其中長25.6厘米的有106支,長24厘米的4支,直徑均為0.5—0.35厘米,首部截面呈八角形。宋遼金元的箸,型制比起以往沒有明顯的變化,大都是圓柱形或圓錐形,也有了六棱形、八棱形,比較重視箸首的裝飾;長度一般為23—27厘米,最短的為15厘米,直徑一般為0.35—0.2厘米。
清代的箸,由帝妃使用的箸品可見其豪華。光緒二十八年(1902)二月《御膳房庫存金銀玉器皿冊》記載了當時宮中所用的餐具,其中筷子有:金鑲牙筷6雙、金鑲漢玉筷1雙;紫檀金鑲商絲嵌玉筷1雙;紫檀金銀商絲嵌瑪瑙筷1雙;紫檀金銀商絲嵌象牙筷16雙,紫檀商絲嵌玉鑲牙筷2雙;銀鍍金兩鑲牙筷1雙;包金兩鑲牙筷2雙;銅鍍金駝骨筷8雙;銅鍍金兩鑲牙筷2雙;銀鍍金筷2雙;銀兩鑲牙筷大小35雙。紫檀商絲嵌玉金筷1雙;象牙筷10雙;銀三鑲綠秋角筷10雙;銀兩鑲綠秋角筷10雙;烏木筷14雙。這些筷子用料珍貴,製作考究。清代箸的款式,與現代箸已少有區別,首方足圓為最流行的樣式,箸面還出現了圖畫題詞。工藝考究的箸不僅是實用的食具,也是高雅的藝術品。
使用筷子需要有一定的技巧,因為它是世界上所有進食具中最難掌握的一種,兩支箸之間沒有任何機械性聯繫,全靠大拇指、食指和中指三指恰當掌握,輔以無名指的協作,方能運用自如。五指並用的人,我們常常也能見到,兒時養成的就是這樣的習慣,《相書》上說「三指用箸者自如,四指用箸者貴,五指用箸者大富貴」。
古代中國人在進食時,餐杓與箸通常是配合使用的,兩者一般會同時出現在餐案上。依「三禮」的記述,周代時的禮食既用匕,同時也用箸,匕箸的分工相當明確,兩者不能混用。箸是專用於取食羹中菜的,正如《禮記•曲禮上》所說,箸是用於夾取菜食的,不能用它去夾取別的食物,還特別強調食米飯米粥時不能用箸,一定得用匕。
到了漢代,餐杓和箸也是同時使用的,人們將杓與箸作為隨葬品一起埋入墓中。《三國誌》中曹操說了一句「當今天下英雄,只有我和你劉備兩人而已」,嚇得劉備手中拿著的杓和箸都掉在了地上。從這裡,我們找到了漢代末年匕箸同用的一個生動例證。
在甘肅敦煌473窟唐代《宴飲圖》壁畫中,繪有男女9人圍坐在一張長桌前準備進食,每人面前都擺放著杓和箸,擺放位置劃一,相當整齊,將杓箸在古代的分工又一次說得非常明白,其禮儀與修養使古羅馬宮庭豪華宴會對此也相形見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