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背後的那位女人(圖)
陶淵明的詩如出水芙蓉,自然清新,不事彫琢,受盡了人們的讚譽,不管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王維,還是仙風逸骨的李白,都對陶詩推崇備至,也對陶潛剛直不阿的人格極為欽佩。可是,我卻常常在想,陶潛的背後,有一個怎樣的女人?
今天的女子嫁人,總要斟酌再三。有的選擇嫁現貨,嫁過去就名車華服,安心享樂;有的選擇嫁期貨,雖然暫時行市低迷,但是也許會有股市大漲的那一天,到時候也會改天換日。不管怎樣,嫁的人總要有個前程,若沒有,有盼頭也總是好的。可是陶潛的女人則不然,嫁他,大約是媒妁之言,或者指腹為婚,他要怎樣,也只好認了。
嫁過去時,想必她也是滿心歡喜的。陶家也算是名門,祖上出了許多大官人,雖然到陶潛時已是家道中落,但也不是那鄉野村夫,而是個滿腔才氣的英武男子。二十九歲之前,陶潛一直是閉門讀書的。那時的她,每日只知小心侍奉,端茶研墨,洗衣煮飯,無微不至。心裏卻是欣慰的:嫁了這樣一個知道進取的男子,想必以後的日子不會太難過。所以苦些累些,也便忍下來了。
那時陶潛喜歡琴書,雅愛閑靜,學識淵博,通曉詞律,但也並不甘心做一個隱士。哪個熱血男兒沒有建功立業的抱負?他,也是有濟世之志的。每日閉門向山路,深柳讀書堂的日子雖然閑靜,但也不過是為了明天的大展鴻圖做個鋪墊。終於在二十九歲那年,他開始做官了。靠他的才名,輕而易舉就謀到了一個官職。這時候,她心下歡愉。嫁給他之後,日子過得一貧如洗,夙興夜寐卻依舊捉襟見肘。這下子可好,夫婿做了官,每月可以拿回幾斗奉米補貼家用,一家人不必再餓肚子,這樣多好。
可是,她沒有歡喜多久,他就罷官了。理由是做不了。他生性耿直,品行高潔,如何看得慣官場的那一套?罷官之後,他又閑居在家。朝廷再來招錄他也不去。於是她對他哭訴:「你不做官,孩子吃的米哪裡來?你要眼睜睜看著我們都餓死嗎?」他賭氣:「我去勞作養活你們!」可是他哪裡是做農活的料子,一畝豆子種得稀稀拉拉,草苗兒卻躥得老高。連日勞動讓他的身體一日日弱了下去。她看在眼裡,急在心裏,不得已又絮絮叨叨逼他去做官。於是他時隱時宦,反反覆覆奔波在官場與田園之間。她總勸他要忍耐些,可他卻常懷金剛怒目之氣。終於,他看夠了官場的黑暗,拋下一句「不為五斗米折腰」徹底歸隱。後世裡多少人為那句豪語叫好,可是,只有她知道,沒有那五斗米,挨餓的是她和孩子。
他徹底做了農人,而她,也成了農婦。每日裡荊釵布裙,頂著日頭勞作在田野裡。秋天裡收穫糧食,扣去雜七雜八的稅收早已所剩無幾。他又喜歡飲酒,可是家裡實在沒有餘錢為他打酒,只有當友人送酒來時才能讓他解一解酒癮。她跟隨他,嘗盡了世間辛苦:「夏日長抱飢,寒夜無背眠。」他的詩就是他們生活的真實寫照。實在熬不下去時,他甚至去乞討。看著昔日的翩翩才子變成鄉村乞兒,她止不住淚流滿面。可是她又能怎樣,無奈他何,只好,隨他去。
年成好的時候,他便飲酒賦詩,撫琴讀書,一旁的她在低頭縫衣,最小的孩子繞在她膝邊牙牙學語。她瞇起眼睛看太陽:要是一直這樣安享流年,該多好,要是沒有寒餓沒有窮困,該多好……
她不知道,千百年後,他留下的那些詩作,早已成為千古名篇。她只知當世的人們對它們並不看好。她看不見他的前程,觸目所及只是無盡的困苦。
可是她,卻依舊包容依舊堅守,依舊是不離不棄。即便她知道,自己注定會被光陰湮沒,也注定會被歷史忘卻。
多年以後,他被銘記,她被忘卻,永遠隱匿在了他的背後。
在今天,還有誰,願意做陶潛背後的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