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避而不談歷史,可能扼殺其未來(圖)
原文配圖:「歷史仍然是個敏感話題。」圖片來源:路透社
北京壟斷真相的代價是禁止開放式的真相追尋,而這與其所追求的國際聲譽和對外宣稱都格格不入。
目睹中國充滿自信地站立於世界舞臺之上,一般人可能都以為北京會以開放甚至是器量寬厚的心態對待本國的歷史。恰恰相反,歷史依然是個敏感的話題,每每提及總會吸引當局的注意,讓他們焦慮的是如何讓不可告人的秘密不被大白於天下。
作為一名中國大學的教授,我每天都要面對這種「官方關心」的後果。我的學生們年輕聰穎,但對自己國家的現代歷史卻所知無幾。他們所知的大多符合政府的宣傳口徑——中國在飽受西方列強長達一個世紀的凌辱之後終於在世界舞台上崛起,和由此而生的自豪和榮耀。這個故事也在圖書館和書架上一遍又一遍地重複,令人羨慕和信服。想要繞過這一段政府審核後的歷史真不容易。
我們不久前訂購了一套有關中國歷史的標準的西方著作——史景遷(Jonathan D. Spence)撰寫的《追尋現代中國》(The Search for Modern China)。海關最終拒絕了這套書籍入境。貨運代理曾建議,為了通關,用剪刀手工地將書中一些受審查限制的章節和內容剪去。這些內容包括天安門大屠殺和史景遷對文化大革命的研究記錄,都是中國人民應該和需要瞭解的歷史。
中國的歷史學家無時不刻都要面臨保密和限制的高牆。雖然中國的檔案法規定官方文件的保密期是三十年,然而相當多重要的歷史資料仍然難以獲得。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外交部實行的史料解密在這方面有些進步,也響應了很多國際學者呼籲。現在,學術人員可以閱讀(但是不能列印)經過數碼化的1949年至1965年期間的備忘錄和電報。即便如此,這些文件也都經過預先篩選,以消除可能讓政府難堪的隱患。中國共產黨本身的檔案館——中共中央政治局歷史的收藏聖地——則還是大門緊閉。
在中國,任何一位想要研究六十年前朝鮮戰爭起因的人都舉步維艱。大躍進?文化大革命?都是如此。中國現代歷史的部分章節令人坐立不安,於是乎成了正式被遺忘的話題,成了政府壟斷真相的犧牲品。
林彪事件就是一個例子。林彪是中國國內戰爭的英雄,在文化大革命期間是毛澤東的親密戰友。他死於1971年。
林彪是毛澤東欽定的接班人,但是當他手持紅寶書出現在天安門城樓的時候,據說他正在策劃如何殺害中國領袖。這是一個為人熟知的故事。林彪的陰謀敗露之後,他決定叛逃蘇聯,投靠當時中國的頭號敵人。他沒有成功。林彪乘坐的飛機最後油耗殆盡,在蒙古機毀人亡。
四十年來,中國政府就這起事件上談的也基本上也就到此為止。我們不知道林彪是否真的計畫殺掉毛澤東。他們兩人之間的不和可能完全是出於個人恩怨,亦或如毛後來所稱,「在政策上存在不同意見」(據說林彪反對中美關係開放)。
2003年,一份蒙古國情報機構調查林彪墜機事件的報告被泄露。報告指出飛機墜毀時油料充足。這與中國的官方說法存在矛盾。報告還指出,飛機墜毀前沒有試圖降落,天氣狀況良好。蒙古國調查人員的結論是飛行員失誤導致事故。但是,因為蘇聯軍隊搶先拿走了飛機的黑盒子,蒙古沒有機會作進一步調查。蘇聯有關人員後來又返回事故現場,取走了兩個帶有金牙的人頭,後經確認是林彪和他的妻子。
這兩具人頭據說目前依然保留在俄羅斯聯邦安全局檔案館內。莫斯科沒有公布他們的調查結果,北京也選擇了保持沉默。雖然我們對林彪之死所知甚少,但是我們至少知道了北京的解釋中部分不實。
缺乏檔案開放和遏制探究歷史自由的環境使得流言和謊話可能構建起中國歷史的官方說法。這也是他們必須拒絕外國書籍滲透中國的原因。
強大且自豪的中國必須拋棄歷史恐懼感。現在是時候了。這種恐懼與中國追求國際地位和聲譽的意願格格不入。
中國的歷史充滿血腥和悲劇,這是無可否認的事實。與此同時,中國走向現代化的歷史旅途中也充滿了令人驚嘆的偉業壯舉和難以匹敵的成就突破。就像相反相承的陰陽,中國歷史的兩面性造就了今日中國。
政府在控制歷史研究和教育方面作出的種種努力一定會以失敗告終。那麼,中國何時才能意識到它不能再依靠暴政遺留下來的信息控制手段了呢?這還是個問號。
原文:China's secrecy about its past could stifle its future
作者:Sergey Radchenko
- 關鍵字搜索:
-
中國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