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華裔父母自私,還是西裔父母自私?
不久前看了網友五瓣丁香的一篇文章《去不去美國上大學?》(該文請參見附文),引發了我對華裔父母與西裔父母與子女相處話題的思考。當然這裡提到的華裔只是泛泛的概念,不可能涵蓋每一個人,同理,西裔也一樣。
中國人有句老話:可憐天下父母心。傳統上,中國的父母對子女的呵護更像是老母雞對小雞娃,哪怕是雞娃已經長大了,甚至又有了下一代雞娃,只要老母雞還有一口氣,她就要為雞娃乃至雞娃的雞娃操心不止。
到了加拿大,華裔父母開口講了英語,也認同了西方的教育模式,但唯獨對子女的關係很難與時俱進,老母雞對小雞娃的故事還在一代代繼續上演。也有人說,華裔父母這樣做表面上是無私,其實是一種自私的表現。他們在孩子需要幫助的時候傾全力去幫助孩子,然後等到自己老了,就理所當然的認為孩子們應該回饋自己,否則就是子女不孝。我當然不能同意這種看法。其實太多的中國家長把全部力量投入到子女身上時,他們從沒考慮過將來有一天要取得什麼樣的回報,這是親情,不是投資也不是生意。
五瓣丁香在博客中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她的兒子與兩個朋友從小就夢想有朝一日去美國上大學。三個男孩一個父母是華人,一個父母是白人,一個父母是印度人。
印度裔的孩子學習成績最棒,父親是高級工程師,這個高級工程師對孩子說,「如果考上常春籐裡最好的大學,就去。否則免談!」言外之意,只有考上常春籐裡最好的大學才值得父母掏腰包。
白人的父母告訴他,「就算你考上康奈爾大學,我們也不會出錢」。因為他們認為大學的費用應該孩子自己去解決。就算孩子向他們保證,畢業賺錢後把學費全還他們,他們也不會答應出錢。
華裔父母則一點懸念都沒有,只要孩子肯努力,就算砸鍋賣鐵父母也會全力支持孩子進好大學的。五瓣丁香雖然沒直說,但我相信這是她的想法。
我的一位臺灣朋友,移民後嫁給一位白人。她說自己的公婆人很友好,很善良。但在提到孩子上大學的事情時,這對老人說上大學是孩子的選擇,父母沒有責任負學費,孩子應該自己借債上大學。結果她他老公不僅借的學生貸款上大學,住在家裡還要向父母交房租。兒媳婦覺得很詫異,豈料自己的老公也這麼說,「你是中國人你不懂,這就是是西方文化,孩子在十八歲以前,是父母的責任,十八歲以後,父母就沒有任何責任了。」
我的這位臺灣朋友說,「我的爸爸幾乎把每一分錢都拿來給我和弟弟兩個上大學了,甚至連退休的錢都沒有攢下。和我的洋公婆一比,我才知道我的中國父親的無私。」我很疑惑,在這樣一個中西合璧的家庭裡,等到他們將來有了孩子會咋辦?
其實西人也不是全如此,不是所有的父母和孩子都能分得清清楚楚。我的同事BOB和STEVE,一個是愛爾蘭後裔,一個是英格蘭後裔。BOB就是那種典型的西人做法,他和自己的兒子吃飯賬單都是各付個的,一套舊BBQ爐子也不會白送給兒子,要朝兒子象徵性的收點錢,他和太太出去度假,家裡的狗請兒子代為照看一週,他也和兒子有言在先,按市價付費。
而STEVE則完全相反,他不像是英格蘭後裔,倒像是典型的中國人後裔。STEVE的兒子今年上大學,他和太太親自開車八九個小時把兒子送進校園,連兒子喜歡的小冰箱都是從多倫多帶去的。STEVE告訴我,不是所有的西方人都信奉一樣的傳統,他認為兒子在沒能力獨立以前,做父母的為子女幫忙是應該的。
現在的社會在不斷改變,年輕人壓力越來越大,能為兒子分擔一點他覺得欣慰。STEVE說,他自己讀大學時也得到了他父母的幫助,這是他們家族的傳統。STEVE甚至說,如果兒子大學畢業後想繼續深造,他準備晚退休幾年,繼續幫兒子出把力。當我開玩笑問STEVE,你是不是也希望你兒子將來要孝順你,STEVE搖搖頭說,無所謂,那是他的事。
就我自己來說,我當然同意STEVE的看法,而且我也希望未來我的孩子不要在親情方面太自私。
大家都知道著名華裔導演李安如今在好萊塢炙手可熱,但少有人知道李安在離開大學後曾經有整整6年的時間沒什麼事情可做,他每天的工作就是接送兒子上學和做家務。李安的太太剛剛博士畢業,薪水也不高。最困難的時候是李安的父母和岳父母伸出援手,在經濟上給以支持。這6年李安做的事就是不斷的寫劇本,並一直堅持。
一個有理想有抱負的大男人長期賦閑在家靠老婆養活,李安的心情自然鬱悶之極,他在傳記中這樣寫道,「畢業快六年,一事無成,剛開始還能談理想,三四年後,人往四十歲走,依舊如此,也不好意思再說什麼理想,於是開始有些自閉」,並自嘲「我若是有日本丈夫志節的話,早該切腹了」。
他的岳母來美國探望,看到李安燒得一手好菜,曾問李安,由她投資給李安開個餐館如何?李安婉拒了岳母的好意,他很清楚自己的天賦在哪方面,適合做什麼工作,抱著「我真的只會當導演,做其他事都不靈光」的信念,堅持了下來。1990年11月,他6年裡熬出的劇本《推手》和《喜宴》在臺灣「新聞局」第一屆擴大優良劇本甄選中分獲一等獎和二等獎,第二年拍出電影《推手》,一舉成名,終於為自己的命運贏得了轉機。回頭看李安的成就,如果當初不是太太的全力支持,如果不是父母的支持,可能今天的李安真的就成了某餐館的老闆,那樣的話,華人乃至亞洲人獲奧斯卡最佳導演的時間就不知要推到哪一天去了。
我感激父母為我所做的一切,也在盡我的可能為我的孩子創造條件。或許在經驗方面我和父母有所不同,但主旨是一樣的——我是一個典型的華裔母親。
去不去美國上大學?
(星星生活/五瓣丁香)兒子身邊,有兩個男孩,從小學起,三人就有一個共同的夢想:去美國上大學。他們倆一個父母是白人,另一個父母是印度人。時光飛逝,一眨眼,實現夢想的日子,就快到了。三個男孩,卻面臨了各種各樣的問題。
印度後裔的學習成績最棒,雖然父親是高級工程師,手下管好幾個白人,但家裡的規矩,全是他們自己的宗教和文化。男孩清秀修長,聰明過人。從不把學習不好的人放在眼裡。
「他的爸爸說,如果考上常春籐裡最好的大學,就去。否則免談!」兒子這樣匯報。
「看來印度文化和中國文化還真像啊!他們也一定信奉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價值觀。」我由衷的感嘆。
「去美國上大學,費用很高,這樣要求,挺合理。」我嘆完,正色道:」我對你也是這個要求,可你好像做不到啊。」
兒子當沒聽見我的後半句,只接前半句:」可是麥克的父母告訴他,就算他考上康奈爾大學,也不會出錢,讓他去上。」兒子突然提高了嗓音:」你知道嗎?只有遇上這樣的父母,才會真的考上常春籐大學,而上不了的。因為,這些學校沒有獎學金,只有助學金。那些家庭收入低的錄取者,會得到可觀的助學金,幾乎是免費上大學。而麥克的父母,收入中高,所以麥克不能申請助學金。而他父母是那種認為大學的費用,應該孩子自己解決的父母。」麥克是那個白人孩子,從小努力用功,做什麼都盡十二分的力。
「他的父母也很有道理啊!」我說:」這麼高的學費,年薪十萬也供不起呢。」
「不是有沒有錢的問題。麥克說,他的父母有錢,因為他的父母不像大多數白人,吃光用光,他們很懂省吃簡用。」兒子進一步說明:」可是存下的錢,是供他們自己退休用的,不是讓他去上大學的。」
「那麥克可以向他們保證,畢業後,賺錢還他們的積蓄。」我輕鬆地說,就差沒說:」有錢就好辦事了。」
「這話麥克也說過了,但他的父母認為這樣的言論是極不負責的,還告誡他:生活不是按他這種思維來進行的。」兒子出乎意料的說明,讓我靜默良久。
我突然意識到:這場飯桌上的聊天,非常有意義。孩子會在對比中,體會得到自己父母的人生價值觀。果然,他激動地發表了個人的觀點:」我如今是越來越看清白人和中國人的不同了。白人父母認為:十八歲之後,孩子得負責自己的一切。美其名曰:自己賺的,才能珍惜,而且才會真正長大。這樣,他們退休後,自然也不會要孩子的錢。而中國人不同,當孩子年輕時,父母傾其所有,幫助孩子。那理所當然的,當他們年老時,孩子得負責他們退休的費用。」
我插話說:」那這兩種形式,哪一種更好呢?」
「我喜歡你們的方法。我知道你們雖然從來沒提過,但你們這樣對我,將來我賺錢的時候,當然得分一半給你們,這一點,不言自明。」他還沒說完,我就忍不住哈哈大笑起來。是啊,做父母的,這種話聽聽就滿足了。」糖粘在鼻子上」的感覺,真是好幸福!
兒子不理我,繼續說:」我越來越看不起像麥克父母一樣的白人了,我覺得他們自私。還有,那些一到十四歲,就讓孩子去打工的父母,也自私。想培養孩子吃苦耐勞的精神,可以去參加體育競技,不用去打工的。還是因為看重了錢。」
兒子還說了些什麼,我已記不住了。只是覺得做父母,真的不容易。東西方,隨便哪一種,都有自己的弊端。不要以為孩子不懂,其實他們什麼都能自己琢磨出來。有一天,他們什麼都會明白。
這場去不去美國上大學的聊天,收穫格外意外。平時,孩子生長在沒有中國人圍繞的環境裡,我時常擔心他們是 「香蕉人」,聽了這席話,我釋然了。我只要做好我自己,我的孩子還是中國人,起碼懂得什麼是中國人。
- 關鍵字搜索:
-
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