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酷的市長(圖)


李億(右)和同學參加約翰遜訪談會。

如果紐約的邁克爾·布隆伯格(Michael Bloomberg)是世界上最富的市長,那麼倫敦的鮑里斯·約翰遜(Boris Johnson)就是當今最酷的市長。

前者創立彭博社坐擁170多億美元的財富,後者具有獨特的喜劇精神和率真詼諧。

作為兩大都市的市長,布隆伯格接替朱利安尼擔任市長多年,拿著一美元象徵性年薪坐地鐵上班,他創立彭博社的勵志故事廣為人知。那麼約翰遜力挫利文斯通絕非普通搞笑等閑之輩,耍嘴皮的「小丑」。這位英國「憤青」憑藉什麼成為最酷的市長,帶著好奇,我有幸在學校見識了他本人的魅力。

市長的待遇

沒有任何花費。希望參加訪談只需要到網上免費註冊;或者到學校裡面Waterstone書店免費拿一張票,甚至不需要出示任何的證件,也不用留下任何聯繫方式。

沒有任何安檢。來到倫敦大學教育學院的會堂,出示一下入場券,就可以進入休息室等待入場。沒有任何保安。我只看到一些身著書店工作服的人員。也許有便衣吧,但是我沒有看到一個警察,或者一個西裝革履的特工。

沒有任何官腔。一個半小時的訪談加上提問環節,我沒有聽到市長說任何自己的豐功偉績,或者冠冕堂皇的語言。因為這次訪談主要是宣傳他一本有關倫敦新書,所以大多在說倫敦的歷史,發生在倫敦的故事,有時候他會自豪地讚美倫敦作為一座偉大的城市,有著無數天才和多元化的背景。他有提到倫敦人口膨脹問題,表示不擔心,倫敦目前有足夠的承載量應對。

沒有任何口號。我記不清大家笑了多少次,經常伴隨笑聲,大家鼓起掌。因為市長一直在用各種詼諧的方式來述說倫敦軼事,時不時調侃一些名人,還有手舞足蹈和豐富的面部表情。

沒有任何護欄。演講結束,我們可以上去和他握手,合影。後來是一個簡單的簽售會。感謝我和朋友Cocoa買了一本書,我們也和市長先生來了次親密接觸,握手合影,簡單的寒暄。

我很難想像這是堂堂世界第一都市倫敦市長的待遇,中國「縣長」說不准都比他強。

「毒舌」惹爭議

Boris市長主要的爭議還是他的不拘小節,口無遮攔。英國人也許對他的「毒舌」已經習慣,因為英國人向來喜歡嘲諷。不過華人未必完全理解這種行為,08年奧運會閉幕式上他由於衣冠不整被華人痛批,而其實西方沒有太多人在意。

Google公司宣稱它發現了10條真理,其中第九條是「不穿西裝,不代表你不專業」(You can be serious without a suit)。他平時都是這樣的,見女王也是如此,他就覺得一個人必須有選擇的自由。呵呵,內在的修養比外在的修飾更為重要吧。

他和華人的關係一直比較緊張,加上過去的私生活醜聞。 那天演講看到的亞裔面孔不到五個,華人更少。似乎華人對他的瞭解還是比較有限。

酷英國,酷市長

英國人推崇自己的文化早就不侷限在那種維多利亞時期的風格,年輕人中「酷英國」(Cool Britiania)的文化方興未艾。本質上說,酷英國是英國在傳統中尋找和演繹現代文化,特別是追求自我,彰顯個性的年輕文化。

回過頭來,Boris本人就符合這個特質,在高貴的伊頓牛津背景中展現個性張揚,幽默詼諧,不失親民的作風,所以才會特別「酷」。

從牛津畢業後,進入諮詢公司,煩透了,辭去工作成為擅長寫諷刺性政論的記者,簡直是喜劇天才,業餘還寫幽默小說。08年意外當選大倫敦市長,實在是個傳奇。有人說這種搞笑天才成為倫敦市長,就像趙本山擔任北京市長。我個人認為這有天壤之別,Boris雖然詼諧,但是受過精英高等教育,他出書,參加訪談,言語之中的措辭和思想完全非「二人轉」可以企及,沒有文化修養和教育背景,你不要奢望能聽懂他在說什麼。

這點只要拿他的專著就可以看出來,他曾出書寫「古羅馬史」,在牛津古典文學專業接受的訓練,讓他在描述歷史的時候嚴謹不失幽默。你很難想像一個政客可以出小說,寫歷史,上搞笑節目,還出了五本書。從記者到議員,到市長,Boris人生就像他的小說一樣,充滿了戲劇性。所以他首先是作家,記者,然後才是政客。

《每日電訊報》曾經評論:Boris may be a Balliol man, but he lives in Islington and calls people 'mate'.(鮑里斯雖然是從牛津貝利奧爾學院畢業,但是他住在倫敦中產階級伊斯靈頓區,而且他稱呼人們夥計。)他騎自行車上班,總是有一頭像鳥窩一樣的白髮,言行隨意,作風親民。但是演講極富穿透力,典型的伊頓牛津口音。當時他一張嘴,我就被震住了,因為他的發音特別雄渾低沉,加上地道的女王英語,極富感染力,很容易上癮。可以聽出,他是在用腹腔和胸腔在發音,而不是我們一般說話的口腔,這也是中文和英文發音的區別之一。即使存在爭議,不可否認,在率真自然的作風下,他是不折不扣最酷的市長。

不可避免的文化差異

我坦白講,整個訪談,我沒有100%聽懂。特別是Boris在談一些典故的時候,那種感覺就像拉一個老外去聽相聲。每個典故都牽涉到很多倫敦人名和倫敦地名,需要一定的文化積累才能理解。如果你沒有在倫敦長期居住,瞭解當地的歷史地理,領會部分信息會很吃力。

英國人的幽默一般不會非常直接,比較含蓄,就是輕描淡寫understatement,有時候需要你思考一下才明白。而當你反應過來的時候,大家已經笑完了,哈哈。Boris作為伊頓牛津的高材生,各種搞笑和詼諧故事信手拈來,就像把一個一個的笑話向觀眾拋過來一樣,稍微一個詞沒有注意,可能你就不能準確理解他傳達的意思。

在景點前拍照,和老外合影,身著靚麗的異國服飾,這並代表完全瞭解一種文化,在倫敦街頭聽到他們的字正腔圓的女王英語RP,看到他們考究整潔的著裝,那是文化的表象,但不是內在。核心還是價值觀和思維方式。融入一種文化絕非想像中那麼容易,畢竟我們來求學首要目的是學業,然後才是瞭解風土人情。

Boris的訪談讓我被文化又衝擊了一次。即使完全知曉一種文化不容易,但這樣世界才如此豐富多彩。如果全球都是一種文化,一套價值觀,那就是真正的悲劇,全球化的悲劇。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