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利率市場化給中國上了一課
經濟體制改革啟動較晚的印度,卻在利率市場化上給中國上了一課。
上週,印度央行宣布,允許商業銀行自行確定存款利率,並從即日起執行。這意味著,在長期實行利率管制的印度利率市場化邁過關鍵一步,幾近完成。
反觀中國,自從1996年放開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起步,利率市場化改革歷時已有15年。但利率市場化的關鍵一關,存款利率市場化依然沒有鬆動跡象。
印度反超
印度放開存款利率,看似突然,實則有其必然的原因。
中金公司昨日發布的研究報告稱,印度放開存款利率其實是在通脹高企、實際負利率的宏觀背景下,長期固定的存款利率造成的矛盾爆發的結果。
自從去年以來,印度的通貨膨脹持續處於高水平:印度批發價格指數(WPI)維持在8%至11%的水平。而另一方面,存款利率管制下,基本上保持在4%以下。實際負利率問題已十分嚴重。
顯然,這種實際負利率的存在對於儲戶而言是不公平的,這造成了社會財富由儲戶向貸戶轉移。與此同時,儘管享受了政策性利差,但印度商業銀行卻不得不面臨儲蓄外流的狀況。
據中金公司統計,印度商業銀行活期存款佔GDP的比重從2007年四季度的約37%下降到今年二季度的28%,居民定期存款佔GDP的比重由2009年一季度的232%下滑至今年2季度的219%。
緊接下來的是流出的儲蓄進入了房市、股市,間接推高了資本價格:清邁、孟買、德裡的房價自2007年以來分別上升了150%、80%和50%。
利率管製造成了上述一系列的「扭曲」,矛盾不斷積累下,印度放開存款利率,完成利率市場化,也符合市場預期。
政策公布當天,孟買市場的銀行股價下跌1.2%,之後兩天迅速回升,似乎影響並不特別顯著,這其中主要原因便是市場已提前消化了這個消息。
利率市場化預演
如果仔細對比中印兩國的話,當前二者面臨的問題其實存在頗多相似之處:持續的實際負利率、銀行存款外流、房價高漲等。
目前,央行規定的一年期定期存款基準利率為3.5%。而今年7月CPI達到6.5%,全年平均料在5%以上。二者相差150個基點以上,實際負利率情況難言樂觀。
實際負利率也造成了銀行體系存款的外流。統計顯示,今年前三個季度,16家上市銀行存款外流的規模達到1356億元,這在以往是難以想像的。與此同時,房價的高漲在國內也是不爭的事實。
因此,印度的改革或許是一個值得中國學習的樣本。事實上,對於中國而言,利率市場化已經拖不起。在現階段利率尚未完全放開的情況下,變相的利率市場化已在中國愈演愈烈,這其中以理財產品和民間借貸最為典型。
截至6月末理財產品資金餘額為3.57萬億元,比上年末增加8000多億元。要知道,此消彼長,理財產品的激增是在儲蓄外流的基礎上形成的。事實上,3.57萬億也只是存量的概念,今年理財產品多以7天、14天等短期理財產品為主,從增量上看,理財產品的規模十分驚人。
收益率方面,連7天、14天的短期理財產品年化收益率都普遍保持在8%以上,定期存款在其面前毫無競爭力。更值得警惕的是,為了爭奪客戶,商業銀行普遍在打價格戰,甚至挪用其他利潤「做高」理財產品收益率。
民間融資方面更是如此。負利率情況下,居民加速將閑置資金投入民間借貸,這在某種程度上,助推了愈演愈烈的高利貸危機。
這種利率市場化在若干領域的預演,意味著利率管制的成本正越來越高。而回過頭去看,從啟動至今,中國利率市場化改革已經延宕15年之久。對於中國而言,與其在退無可退的情況下被動實行利率市場化,不如抓住改革的主動權,早日推出利率市場化改革的時間表,讓市場形成預期並逐步消化,倒逼改革。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關鍵字搜索:
-
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