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夫人逛街,我被商場衣服價格傷到了

逛商場,尤其是逛服裝商場,似乎一直是女同胞的專利,依筆者體會,估計少數出現在這些地方的男爺們,大多也是屬於「陪逛」或者「被逛」一族,可以說很少有主動自覺、心甘情願的。所以對一些商品價格到底如何,筆者平時也很少關心,雖然明明知道有點自欺欺人、掩耳盜鈴,倒也落個眼不見心不煩。

特別是最近一個時期以來,可以說一個「漲」字,成了老百姓格外關注熱議最多的一個沈重話題,最受傷的也是廣大普通工薪階層和普通百姓,工資收入多年蝸行甚至原地踏步,而用令老百姓蒙頭轉向的時髦話說,CPI卻呼呼躥升,有的食品如豬肉上漲竟高達50%!對此,筆者深有感觸,一說去菜市場採購就有點膽怯,因為問啥啥都貴,就是錢越來越便宜得讓人心疼。

蔬菜食品這些「吃」的價格如此,其他價格又是若何呢?今年國慶節這天,筆者陪同夫人走進久違了的本市一家帶有「國際」名頭的商場,有機會實地感受一下現如今服裝等一些商品價格究竟與時俱進到什麼程度。

該商場二層至五層的偌大空間裡,幾乎都是有關「穿」的生活用品,像是服裝和鞋子專場。筆者所見往來於上下層之間的顧客,絕大多數都是女同胞。儘管這天適逢國慶黃金節,商家打出購物滿300元送100元等等「優惠」促銷廣告,可是絕大多數顧客都是看客居多,真正出手者寥寥。

可能是筆者外行的緣故,對於這家「國際」商場內服裝鞋子的標價不敢妄加評判。不過那足以令筆者很想急於逃之夭夭的價格,著實不敢想像。在筆者看似普通的一件女式風衣,標價居然近6000元;一雙本來就是國內生產的「國際名牌」皮鞋,標價竟然高達5000多元;根本不起眼的普通低檔服裝,基本上也都在千元左右。此時,囊中羞澀的筆者,真有點不自量力、羞愧難當之感,懊悔不該自討沒趣來這裡充大,心頭不免生出一種隱隱之痛。

可是當筆者仔細琢磨那天價般的服裝鞋子碼價時,卻不自覺地聯想到眼下一些商家賺昧心錢的膽子也越來越大。據2011年09月29日《成都晚報》報導,一名嫌犯盜竊某珠寶店標價上百萬元的珠寶,經青羊區物價局價格認證中心鑑定,價值僅僅為8.9萬,其中標價為68萬的翡翠手鐲,進價僅為4.5萬元。難怪有論者感謝這個盜竊嫌犯揭開了商家哄抬物價迷局。筆者由此斷言,類似商業欺詐現象,絕非那家被盜珠寶店所獨有。現在一些商家賺國人鈔票的手段,可謂無所不用其極,宰你沒商量。

最近,筆者的一位同事從美國回來,在談到其在美國印象最深刻的感受時說,就是中國的物價普遍比美國高。比如在國內商場明碼標價近千元的某「名牌」牛仔,在美國商場標價僅僅19美元,基本上相當於折合現在的120元人民幣,高於國內近8倍的價格。真的不知道這19美元的價格夠不夠花在物流上的費用。由此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如今一再出現中國人在境外成為購物狂,中國遊客越來越受到外國人格外「尊重」的其中緣由了。

按理說,目前中國的人均工資收入水平還只能排在世界倒數,但不知何故,我們卻在消費水平方面硬是提前與美國「接軌」,甚至走在了美國前頭。最近流傳的這樣一條微博,更讓人有說不出道不盡的酸楚和無奈:中國,工資5000元,吃一次肯德基30元,下館子最少100元,買條Levis牛仔褲400元,買輛車最少30000元——夏利;美國,工資5000美元,吃次肯德基4美元,下館子40美元,買條Levis20美元,買輛車最多30000美元——寶馬。雖然這種比較可能有以偏概全之嫌,但這其中所折射出的現實問題,確實值得令人深思。

中國物價何以遠超美國?2011年07月06日《中國證券報》專訪中信證券首席投資顧問劉德忠等專家時披露了其中的奧秘:中國每出口掙1美元的商品,政府就需按匯率印發人民幣結匯美元以平衡國內市場,由此造成近年來國內的巨額人民幣投放,造成人民幣在國內的購買力大幅度貶值,物價大幅飆漲。中國工人生產商品,美國人收穫商品;中國政府得到美元,中國公民收穫通貨膨脹和貶值的人民幣。中國個稅累進稅率高達45%,增值稅(即消費稅)17%,均與所有發達國家媲美,但中國國民收入只有美國收入的十二分之一,故而減稅勢在必行!

對此,知名財經評論員余豐慧亦認為:中國消費力外流驚人,去年出境購物240億美元。高物價、高房價、高油價逼走了國內購買力。在中國急需啟動消費、經濟轉型之際,這無疑是一個頗具諷刺的數據。如何能夠趕上美國拉動經濟80%依靠居民消費的水平?一定要將高物價降下來,一定要把高過路費降下來。凡此種種,不一而足。

由此觀之,筆者越來越堅信自己國慶節所逛某「國際」商場那些動輒數以千計萬計的所謂「名牌」服裝和「名牌」皮鞋等生活用品之中的水分,不是很少,而是很多很多。不要說購物滿300元返還100元,就是滿300元返還200元甚至250元,商家還大有賺頭,就如進價僅為4.5萬元而售價高達68萬的翡翠手鐲一樣令人咂舌。然而更為令人憂慮的是,對於如此公開欺詐的商業運作行為,政府物價等有關部門心裏不是不清楚,也不是沒有控制的能力和手段,而是有與商家合夥坑害消費者之嫌,這在某種程度上說,才是如今物價亂象叢生的根源所在。

本文留言

作者一川清流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