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傳奇:中醫大夫救治病人起死回生

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中,「杏林」是中醫界的代稱,濟世救人的中醫秉承著傳統文化「天人合一」的理念,醫術精湛者,也多是道德高尚,具有博大胸懷與愛心的人。

據晉代葛洪所著《神仙傳》記載:三國時期東吳有位叫董奉的名醫,他長年隱居深山,雖然醫術精湛,但為人治病卻從不取報酬,如果重症病人被董奉治癒,只需要在他住的院子內栽下5顆杏樹。在漫長的光陰中,隨著他治癒的病人越來越多,園子裡的杏樹也越來越多。到了收穫的季節,董奉便在杏樹林中搭建了一個小草屋,對前來買杏的人,從不收分文的錢幣,而是以種的穀子交換。光陰荏苒,年年董奉家的穀子都堆滿了倉庫,於是他便用這些穀子救濟入不敷出的百姓和路過當地卻缺少盤纏的人。

有一次,吳國地方有個刺史,中毒得病,請董奉醫生去治療。可董奉趕到時,病人已經三天三夜不能呼吸了,因董奉心懷濟世救人的心願,從不輕易放棄任何一個病人,於是他便仔細的診了病人的脈,隨後驚喜的告訴旁人:「這人脈還在跳,還有救!」於是,他便從自帶的藥囊中取出了三粒丸藥塞進病人的嘴裡,用溫水灌服,並用手在其胸腹部推拿。過一會兒,病者四肢慢慢舒展,隨後便有了呼吸,之後臉上顯現血色,在調理了幾天後,此人便漸漸恢復了健康。這也是被後人稱頌的起死回生之術。

董奉去世後,有關「杏林」的佳話也一直在坊間流傳,成為歷代醫家激勵、鞭策自己要努力提高醫技,解除病人痛苦的典範。後來,「杏林」便成了中醫界的代稱,而「杏林高手」則是指醫術高超、品德高尚的醫生,人們以「杏林春暖」、「譽滿杏林」來稱頌醫家,杏花又被後人譽為「中醫之花」。

提到中醫,不得不談一下傳統文化中的五行學說,中醫學以陰陽五行作為理論基礎,將人體看成是氣、形、神的統一體,通過望、聞、問、切,四診合參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機及人體內五臟六腑、經絡關節、判斷邪正消長,進而得出病名,歸納出證型。此外,中醫學的最終目標並不僅止於治病,更進一步是幫助醫者達到如同在《黃帝內經》中所提出的四種典範人物,即真人、至人、聖人、賢人的境界。

出現在上古時代的「真人」能掌握陰陽,呼吸精氣,不受環境的干擾和支配,在修煉界中認為,真人,即返本歸真的人。所以壽命能和天地一樣長久,永無窮盡。「至人」出現在中古時代,這種人具有淳厚的道德修養,完全懂得天人之理,保持著與陰陽的和諧,順應著四時的變化,也是通過修煉而明晰世間一切的人,也可歸為「真人」的範疇。

「聖人」善於生活在天地之間的和氣之中,順逆著八面來風的規律,這種人生活在世間,沒有煩惱的憤恨之情,也不願與世俗同流,比如文聖孔子。「賢人」能取法天地、日月、星辰、陰陽、四時的自然變化規律,來指導自己的養生,時時處處,行住坐臥,都使自己合於天道,這樣能延年益壽而活到很高的年紀,也可以理解為,古代人心中奉行的是「有神論」,明晰善惡有報、是非因果之說,故能按照傳統文化理念自我約束的人便可成為賢人。

中醫是中華民族的一門博大精深的學問,不僅蘊含著濟世救人的「天人合一」理念,也延伸至了超脫世俗的修煉範疇,使人能走上返本歸真之路。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